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捕虏的意思、捕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捕虏的解释

(1).亦作“ 捕掳 ”。俘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攻 宛陵 ,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 贤成君 。”《汉书·匈奴传上》:“其后 汉 出三千餘骑,为三道,并入 匈奴 ,捕虏得数千人还。”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月蚀》:“我从前在甚么书上看过,说是女人用的环镯,都是上古时候男子捕掳异族的女人时所用的枷镣的蜕形。”

(2).指被俘者。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那观望形势的 卑士麦 更答应了 介尔士 的要求,送还 法国 的捕虏,援助攻击军。”

(3).捕虏将军的省称。《后汉书·王霸传》:“ 茂 兵精鋭,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 唐 杜甫 《寄董卿嘉荣十韵》:“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捕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在战争或冲突中捕获的敌方人员。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由动词性词素"捕"(捕捉)与名词性词素"虏"(俘虏)构成联合式复合词,特指通过武力手段获得的战俘群体。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捕虏"被定义为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战利品形式,既包含被俘的士兵,也涉及敌方平民。这类人员通常被用作奴隶、人质或交换筹码,其处置方式往往体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与阶级特性。该词常见于《史记》《汉书》等史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斩首捕虏二千八百级"的记载,直观反映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特征。

现代语境中,"捕虏"一词的使用场景已大幅缩减,主要见于历史研究、军事文献考据等领域。相关词汇包括"俘虏""战俘"等近义词,但"捕虏"更强调捕获行为的主动性及结果的群体性特征。在古汉语语法结构中,该词既可作动词表示捕获行为,如"捕虏敌军",也可作名词指代被俘群体。

(注:本文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zdic.net]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pla-press.com],因平台限制不直接展示外部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捕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俘获(动词)

指在战争或冲突中抓获敌方人员。例如:

2.被俘者(名词)

指被抓获的敌方人员。例如:

3.官职简称

即“捕虏将军”的省称,为古代军事官职。例如:


补充说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及《史记》《汉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故重迁百出白蜡摈压比时昌洋撤棘闯见传蜡吹叶嚼蕊厨簏词臣从时地理系统抵捂东床佳婿顿毙饿虎之蹊繁细发胄分内之事副贡贡珍桧楫函授假痴假呆继轨精本九寡季鹰鱼攫肆拘维举謡言掠过纍纍若若理绩丽牲吕虔刀霾天麻菽模堇凝酥排号盘龙城遗址匹俦惬适晴和穹墉去住两难柔丽睿训商夷杀一利百所向克捷陶遨头汤面闲奥羡余销荡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