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佞幸传·石显》:“民歌之曰:‘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颜师古 注:“纍纍,重积也。若若,长貌。”后以“纍纍若若”形容官吏众多。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今也幸以二州八县,结一捲土之局,则朝臣之纍纍若若可幸无罪者,又何以谢 韩爌 、 张凤翔 、 李邦华 诸臣之或戍或去?”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亲民之官,非赏功酬劳之具也。有功有劳者以此赏之酬之,即非真有功真有劳者亦奔竞焉,而借以赏之酬之,而郡邑之纍纍若若者不知其所从来矣。”
“纍纍若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分为以下几点:
出处与原始含义
该词最早出自《汉书·佞幸传·石显》,原文引用了民歌:“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其中“纍纍”形容印章层层堆积,“若若”指绶带长而下垂的样子,整体暗讽石显身兼多职、权势显赫的状态。
引申义
后世文献(如清代黄宗羲的著作)将“纍纍若若”引申为形容官吏众多()。例如,清代文人用此词暗指官场中官员数量冗杂、权势交织的现象。
字义分解
现代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事物纷纷扑来、连续不断”,用于形容繁忙或快速变化的状态()。但需注意,这种用法更偏向现代语言环境的延伸,与传统含义中的“官吏权势”关联较弱。
该词在传统语境中多与官场相关,强调官职、权势的叠加;现代使用可结合上下文,既可指事物繁多,也可保留历史色彩描述官僚体系。
“纍纍若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众多聚集的样子。它由四个汉字组成,包括“纍”(lei2)、“纍”(lei2)、“若”(ruo4)和“若”(ruo4)。
“纍”由“纟”(纟)部首和“累”(18画)组成,它的意思是聚集、堆积的样子。
“若”由“艹”(艹)部首和“右”(5画)组成,它的意思是像、似的意思。
“纍纍若若”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形容项羽的士兵如绵羊般众多集结在一起。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纍纍若若」。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在,例如“纍纍若若”中的“纍”和“若”。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古代的“纍”字的写法为「䋲」,而古代的“若”字的写法为「蒻」。
这座城市的游客纍纍若若地来到了大街上。
纍若:形容一群人(多为士兵)聚集、拥挤的样子。例如:“大批士兵纍若而来。”
众多、成群、聚集
稀疏、零散、孑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