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麻尗 ”。麻与豆。《史记·周本纪》:“ 弃 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野穀旅生,麻尗尤盛。”
“麻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麻菽”读作má shū(注音:ㄇㄚˊ ㄕㄨ),由“麻”和“菽”两字组成: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例如:
部分现代解释认为,“麻菽”可引申为农田作物茂盛的景象,尤其是麻与豆类长势旺盛的状态。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代文献中更多指代农作物本身。
总结来看,“麻菽”是古代对麻类与豆类作物的合称,既体现具体农作物分类,也可能在特定语境中象征农作物的繁茂景象。
麻菽,是一个古代汉字,通常用于古籍文献中。该词的含义为“种植麻类作物的种子或者幼苗”。麻菽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种植麻类植物的时候所使用的词汇。
麻菽的偏旁部首分别是“麻”和“艸”。其中,麻的部首是“麥”,而艸则是古代表示植物的部首。麻菽总共包含了12个笔画。
麻菽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部分。在繁体字中,麻菽分别写作“麻”和“穌”。
在古代,麻菽的写法有所差异。在楷书中,菽的上方通常会加上“艹”字头表示是植物的一部分。而在隶书中,菽的上方则加上一个类似于小米的形状,表示种子的形态。
1. 他种下了大量的麻菽来制作麻绳。
2. 农民们在春天播下了麻菽。
3. 这些麻菽经过精心选种,培育出了优质的亚麻。
组词:麻麻菽、麻麻菽菽、菽粟、菽豆。
近义词:亚麻、麻子。
反义词:麻菽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与非农作物的种子进行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