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的意思、从时的详细解释
从时的解释
顺从时宜;顺从时令。《左传·僖公二十年》:“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书,不时也。凡啟塞,从时。” 孔颖达 疏:“啟塞之事,犹得从宜而脩之。”《左传·昭公七年》:“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杜预 注:“顺四时之所务。”《国语·越语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宋书·礼志一》:“古者从时脉土,以训农功,躬耕帝籍,敬供粢盛。”
词语分解
- 从的解释 从 (從) ó 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采取,按照:从优。 跟随:愿从其后。 跟随的人:侍从。仆从。 参与:从业。从政。投笔从戎。 由,自:从古至今。从我做起。 次要的:主从。从犯。 宗族中次于
- 时的解释 时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时间。时不我与。 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 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 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时宜。 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 一年
专业解析
“从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围绕“顺应时势”、“把握时机”展开,体现了古人对于天时、机遇的重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顺应时机、时势
- “从”意为“跟随”、“依顺”;“时”指“时机”、“时运”、“客观形势”。
- 因此,“从时”的核心意思是主动地、有意识地顺应当前的时机、潮流或客观形势行事,强调不违背时势,抓住机遇。
-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了“从时”词条,释义为“顺应时宜;随时势转移”。(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古籍例证与用法
- 《周易·随卦·彖传》:“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此处“随时”与“从时”意义相通)。孔颖达疏:“谓随之其时,… 得时则天下随之矣。” 意指万物随从适宜的时间而行动,意义重大。这体现了“从时”的哲学基础,强调行动需符合天时、规律。
- 《左传·僖公二十年》:“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穀於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其中“量力而动”的思想与“从时”的审时度势、不强求的内涵一致。行动需衡量自身力量与客观形势(时)。
- 《论语》中虽无直接“从时”一词,但孔子思想中强调“时”的重要性,如“使民以时”(《学而》)、“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都体现了对时机、时令的尊重,是“从时”思想的体现。
- 来源:以上古籍原文及注疏,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参考来源:历代经典注疏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
-
现代理解与应用
- 在现代语境中,“从时”可以理解为:
- 审时度势: 仔细分析研究现状,估计形势的发展变化。
- 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 把握机遇: 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 顺应潮流: 不逆势而为,适应社会、科技、市场等发展趋势。
- 它常用于描述一种灵活、务实、不僵化的处世态度或行动策略。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著作中对古语词现代转化的阐释。(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网络扩展解释
“从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从时”指顺从时宜或时令,强调根据时间、季节或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行动。其中“从”意为依顺、遵循,“时”可指时间、季节或时势。
二、古籍出处与具体应用
- 政治决策
《左传·昭公七年》提出治国需“择人、因民、从时”,其中“从时”指顺应时势调整政策。
- 农业生产
《宋书·礼志一》记载“古者从时脉土”,指根据季节规律耕作,如春种秋收,体现古代农事对时令的依赖。
- 行动准则
《国语·越语下》以“救火追亡人”比喻“从时”,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性,需迅速行动以免错失良机。
三、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从时”可引申为灵活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商业策略需“从时”调整以适应市场趋势,或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节律(如养生顺应四季)。
四、相关词汇辨析
- 近义词:因时制宜、顺时应势
- 反义词:墨守成规、逆时而动
通过古籍记载可见,“从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时间、自然的协调关系。具体解释可参考《汉典》及《左传》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元崩解采斵襜如朝三暮四尘玷处高临深鉏颣诞虚雕航跌价耳闻眼见芳林苑風塵之聲凤友鸾交旰昃告缺公山官实皇邸寰县怙才骄物回辟交搭嘉向嘉珍界绝汲古镜阁谨志敛槥卢博饠饆洛阳花雒阳生慢惰昧薆冥津蓬茅平阳府君阙譬说倾抱写诚屈恤塞絶三老山珍海胥生死线石英钟水光山色説大口殊状缩尺沓来腾腾烈烈托胎外三关五国城崄隘邪虎膝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