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鼻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下·鼻》:“鸕鷀屎,鼻赤,同猪脂涂。”
“鼻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释,具体如下:
拼音为bí chì,字面解释为“犹鼻皶”。这里的“鼻皶”指鼻子上的红斑或皮肤异常,多与中医病症相关,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用鸕鷀屎与猪脂混合外涂治疗鼻赤。
在中医理论中,鼻赤指“鼻准红赤,经久难愈”的病症,即现代医学中的酒糟鼻(酒齄鼻)。主要表现为鼻部皮肤紫红、丘疹,严重时鼻头增大变厚,病因与脾胃湿热、肺经血热有关。
部分资料提到“鼻赤”可形容人因愤怒或激动而鼻子发红的状态,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鼻赤》这个词源自于古代汉语,形容鼻子红肿发炎的症状。通常表示鼻子因寒冷、感冒、流鼻涕等原因而发红肿痛。
《鼻赤》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鼻”(部首:鼻部,笔画数:14)和“赤”(部首:赤部,笔画数:7)。
《鼻赤》这个词最早见于古代文字,来源是古代医学著作。在繁体中,可以写作「鼻赤」。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鼻赤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鼻赤的字形为「鼻赤」。
1. 这几天我感冒了,鼻子一直鼻赤,非常不舒服。
2. 天气太冷了,小明的鼻子冻得鼻赤。
1. 鼻炎:鼻子发炎的症状。
2. 鼻涕:从鼻子中流出的液体。
3. 鼻塞:鼻子不通畅的状态。
1. 鼻红:指鼻子充血发红。
2. 鼻肿:指鼻子肿胀的状态。
鼻白:指鼻子没有发红或充血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