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闻达的意思、闻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闻达的解释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well-known] 显达;有名望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详细解释

特指向皇帝报告。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既至,诸諫官纷纷言事,细碎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幽远之诚,未尝闻达。”

有名望;显达。语本《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 顓孙氏 求闻达之要,学干禄之术, 孔子 告以先远世患。”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十年来株守故园,教子读书,苟全性命,不求闻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闻达”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含义

“闻达”指人的名声、才能或成就被广泛传播和认可,尤其强调在社会上获得显赫地位或声望。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即表达不追求在诸侯中显赫扬名的态度。


二、词源与演变

  1. 语出《论语》
    源自《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与“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最初“闻”与“达”分指两种状态:

    • 闻:侧重名声传播,可能包含虚名(如《论语》中“色取仁而行违”者);
    • 达:强调正直务实、通达事理(如“质直而好义”者)。
  2. 合成词义
    后世将两字合并,泛指显赫与声望,并衍生出“向皇帝报告”的引申义(如唐代韩愈文中“细碎无不闻达”)。


三、用法与示例

  1. 经典用例
    • 显达扬名:如《神仙传》“令闻达朝阙之徒”;
    • 谦逊表达:如诸葛亮“不求闻达”的反向使用。
  2. 现代延伸
    可用于形容个人成就被广泛认可,或姓名中寄托“通达显贵”的寓意。

四、近义与反义


五、现代应用

如今多用于书面语或姓名中,强调对声誉与成就的追求,但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取名“闻达”,既含“通晓事理”的智慧,也寄寓“显贵顺遂”的期望。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语》《出师表》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闻达

闻达是一个汉字词汇,由“闻”和“达”两个字组成。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1. 闻:由部首门组成,笔画数为4。

2. 达:由部首辵组成,笔画数为8。

闻达的来源:闻,意为听到或获取信息的能力;达,意为达到或实现目标。结合在一起,闻达表示听闻后能够理解和达到目标的能力或境地。

闻达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聞達」。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闻达在古代常写作「聞達」,表示与现代写法相同的意思。

例句:

1. 他具备闻达之才,凭借敏锐的触觉迅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2. 通过努力学习,他的知识面变得非常闻达。

组词:

1. 闻名:意为被广泛听闻或知道。

2. 闻识:意为对各种事物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近义词:

1. 颇有见地:意为观点或见解独到。

2. 博学多才:意为知识丰富、能力多样。

反义词:

1. 蒙昧无知:意为对事物了解很少或一无所知。

2. 迟钝无能:意为反应迟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