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ef commander’s banner]∶帅旗;指挥军队的旗帜
大破遂军,得其旌麾。——《三国志·夏侯渊传》
(2) [army]∶借指军队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亦作“旍麾”。1.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 遂 军,得其旌麾。”《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
(2).泛指旗帜。《旧唐书·封常清传》:“ 常清 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关吏相呼迎印綬,里儿争出望旌麾。”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旌麾坚 梁 垒,金鼓扫 秦 缶。”
(3).借指征战;战乱。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清 杜濬 《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 之域尤稀奇。”
“旌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与军事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帅旗/指挥旗
指军队中主将用来指挥作战的旗帜,常以羽毛装饰。例如《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说明旌麾是统帅权威的象征。
借代军队
因旌麾是统帅的标志,故引申为军队的代称。如《资治通鉴》中“旌麾南指”,即指军队向南进发。
泛指旗帜
在广义语境中,也可指代其他类型的旗帜。如《旧唐书·封常清传》提到“不忍污国家旌麾”。
象征征战或军旅
三国曹植《离思赋》中“欲毕力于旌麾”,此处指代军事征伐活动。
“旌麾”既指实际指挥作战的帅旗,也通过借代延伸出军队、军事行动等抽象含义。其用法在历代文献中较为统一,多出现于战争相关的语境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
旌麾(jīng huī)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两个义项:旌指旗帜、麾指旗杆,用于指挥士兵。其拆分部首为旡和麾,分别为首部和旗部,总共有22画。
旌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用语。旌的原始意义为旗帜,用于标示军队的归属或指挥信号。而麾则是指挥军队的旗杆或信号旗。由于旗帜和旗杆的紧密关联,旌麾逐渐成为一个代指指挥军队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旌麾的字形保持不变,仍然是「旌麾」的书写形式。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旌麾的字形稍有不同。旌的旧字形为「竪兵」,由两部分构成,右边的部分为旁旁旡,代表江旁的音,象征着旌的发音。左边的部分为兵旁,与军事相关。麾的旧字形为「旆而」,也由两部分构成,上面的旗字指示了麾的意义,下面的而字为声旁,用于指示其音。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手持旌麾,指挥着士兵的行动。
2. 那面旌麾高高飘扬在城楼上。
3. 将军下令立刻升起旌麾,号令全军前进。
4. 旌麾所至,敌军溃不成军。
可以使用旌麾来组成其他词语,如旌麾旗、旌麾之威等。
与旌麾相关的近义词包括旗帜、军旗、志愿、指挥等。
反义词则可以是随意、无序、混乱等,因为旌麾的意义是有组织地指挥和控制军队的。
鏖兵襃誉拨云撩雨衬施赤茀抽讽雏形慈纶搭面东山日头一大堆兜拢風中秉燭覆水不收光缝黑头鹤禁洪涟怀保鞯盖佳味鲸吞虎噬敬贤下士禁酒迥判旧制愧疚拉拔令众罗针螟蛾墨车牧地喷火平脉歉弊前蒐铅素倾生清悦乞四铨部畎畒软木砖勝友手笼述序送潮俗劣宿忧统系透彻偷梁换柱王码汉卡韦陀无量佛无先崄阨祥祲险幸习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