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ief commander’s banner]∶帅旗;指挥军队的旗帜
大破遂军,得其旌麾。——《三国志·夏侯渊传》
(2) [army]∶借指军队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亦作“旍麾”。1.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 遂 军,得其旌麾。”《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
(2).泛指旗帜。《旧唐书·封常清传》:“ 常清 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诗:“关吏相呼迎印綬,里儿争出望旌麾。”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旌麾坚 梁 垒,金鼓扫 秦 缶。”
(3).借指征战;战乱。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清 杜濬 《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 之域尤稀奇。”
旌麾是汉语中具有军事与文化双重意象的古代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二字合称特指主将指挥军队的旗帜,象征军权与号令。如《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还保营,自以旌麾指麾,众乃俱进”(来源:《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作为战场指挥工具,兼具标识统帅所在与传递军令作用。如唐代李靖《卫公兵法》载“大将居阵中,旌麾前指则进攻,后曳则退守”(来源:《通典·兵典》引文)。
引申为统帅权柄的代称。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诗云“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即以旌麾喻指节度使职权(来源:《杜诗详注》卷五)。
在祭祀、仪仗中代表威仪,如《宋史·仪卫志》记载皇帝出行“前有旌麾、幡幢,以次导引”(来源:《宋史》卷一百四十四)。
唐宋诗词常借旌麾渲染战场氛围,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红旗”即旌麾变体)(来源:《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明清地方志以“旌麾”代指高级武官驻地,如《江南通志》载“总兵府旌麾南指,控扼江海”(来源:《江南通志》乾隆刻本卷二十五)。
学术支持: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册第1433页、《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卯集第289页等权威辞书,并援引经典文献用例佐证。
“旌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与军事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帅旗/指挥旗
指军队中主将用来指挥作战的旗帜,常以羽毛装饰。例如《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说明旌麾是统帅权威的象征。
借代军队
因旌麾是统帅的标志,故引申为军队的代称。如《资治通鉴》中“旌麾南指”,即指军队向南进发。
泛指旗帜
在广义语境中,也可指代其他类型的旗帜。如《旧唐书·封常清传》提到“不忍污国家旌麾”。
象征征战或军旅
三国曹植《离思赋》中“欲毕力于旌麾”,此处指代军事征伐活动。
“旌麾”既指实际指挥作战的帅旗,也通过借代延伸出军队、军事行动等抽象含义。其用法在历代文献中较为统一,多出现于战争相关的语境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
懊恼曲保庇壁上观蚕眉刬尽朝讲词流丹乌灯漏颠扑不磨点主砥德动滑轮洞明凡生飞杭風懷凤叶奋战浮借拱把怪怨官牒光岳过天黑间哗拉拉胡作非为简板坚苍讲道理校改家破身亡静业课学黎玄旅拒盲飙判书签书轻伪轻险穷系麴神热落睿泽生虫神机妙算寿星朔门秃骭宛宛温淳窝心酒五鼎芝险特跣脱销除小圈子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