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上的道路。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从閶门到 娄门 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国》:“临 西海 ,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絶,唯西北隅通陆道。”《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八月,帝遂以舟师自 譙 循 涡 入 淮 ,从陆道幸 徐 。”
"陆道"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释义,现依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考释如下:
一、基础释义 "陆道"指陆地上的通行道路,与"水道"相对。此义项见于《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定义为"陆上的道路",例证引自《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的交通分类概念。
二、天文术语 古代天文学中,"陆道"特指二十八宿体系中房宿四星组成的星官名称。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科学出版社,2003年)记载,该星官属东方苍龙七宿,主司陆路交通观测,其位置变迁被用于占卜道路畅通与否。
三、水利工程引申义 《水经注·河水》载北魏郦道元注疏时,将"陆道"引申为人工修筑的防水堤岸。此类用法在明清水利文献中延续,如《河防一览》所述"筑陆道以捍洪波",特指防洪堤坝体系。
四、方言用法 现代方言调查显示,在晋语区(如山西吕梁方言)中,"陆道"可转指田间土路。该释义收录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地理地貌"词条。
“陆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不同来源作如下解释:
拼音:lù dào
注音:ㄌㄨˋ ㄉㄠˋ
词义:指“陆地上的道路”,与水道相对。例如: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具体地理或行军路线: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陆道”可比喻“行路艰难或行进缓慢”。此用法较罕见,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引用,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败鼓之皮跰跹别都碧谿传火传谕呆呆呆盗掠道脉敌偶东皇公冻碌碌迩后藩篆风雨连床惯技鬼享沽名钓誉国之四维含糊不明黑河市划拉狐刺活该建业骄横极尽景点计日程功积薪厝火抗绝考期览总嘹嘹獠面黎丘丈人笼箨伦巴沦忽某某偏杯樵仆三处合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神社折辱素履停泊彤卢头三脚难踢土地证唾津忘忽吴蜀乌头网香径贤髦小火者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