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倒毙。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寒馁道涂,毙踣沟壑。” 宋 苏轼 《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马之饥瘦劳苦,则有毙踣,奔逸之忧;民之困穷无聊,则有沟壑、盗贼之患。”
“毙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bì bó(注意:部分来源误标为“bì méng”,但权威词典均以“bó”为正确读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人或动物倒地死亡,尤其强调突然、意外的死亡状态。例如因饥寒、伤病、暴力等直接倒地身亡的场景。
单字解析
结构特点
属于联合式合成词,通过动作(仆倒)与结果(死亡)的叠加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字源演变,可参考《左传》《说文解字》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毙踣》是一个汉语词语,它指的是因行动受阻而无法前进的状态。具体来说,当一个人或一件事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导致无法继续进行时,就可以使用这个词来表达。
《毙踣》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毙”字的部首是“毛”,共有五画;“踣”字的部首是“止”,共有十九画。
《毙踣》来源于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形式是「斃搒」。
在古代汉字中,「毙踣」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毙」字在《康熙字典》中被写作「斃」,而「踣」字被写作「搒」。
1. 他因为连续受挫而在事业上毙踣了。
2. 这个计划因为资金问题而毙踣了。
3.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要坚持努力,不让梦想毙踣。
4. 即便面临困难,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勇敢面对,不让前进的脚步毙踣。
脱毙、毙伤、毙命、毙伤
困境、僵局、陷阱、泥潭
成功、顺利、前行、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