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the head of the general's horse as guide] 战争中士兵看主将马头或进或退,喻指跟随别人行动,以别人的楷模为榜样
古代作战时,士兵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别人行动。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 荀偃 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杜预 注:“言进退从己。”《北史·拓跋深传》:“今者相与,还次 云中 ,马首是瞻,未便西迈。”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 江 南的士大夫是 中国 读书人的领袖,天下的读书人都唯他们的马首是瞻。”
“马首是瞻”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的成语,现多用于比喻完全服从指挥或追随他人行动。以下为详细解释: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晋国大将荀偃在联合诸侯攻秦时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要求全军以他的马头为进退信号。
该成语在现代语言中常被活用,例如:“投资者不应唯‘蓝筹股’马首是瞻”,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其核心始终围绕“方向性追随”,但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细节,可参考《左传》相关文献及成语词典。
《马首是瞻》(mǎ shǒu shì zhā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以马首为前瞻,形容军事策略或者行动谨慎、小心。
《马首是瞻》的部首拆分是马(马部首)+ 頁(页部首)+眉(目部首)+言(言部首)。总共有21个笔画。
《马首是瞻》出自《左传·哀公十二年》,其中记载了古代晋国国君曹刿向吴国使者孤竹提出的一个战略建议。曹刿表示在晋国军队实力不如吴国的情况下,只有采取军事谨慎、小心的策略才能赢得战争。
《马首是瞻》的繁体字是《馬首是瞻》。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包括字形、字义等方面。《马首是瞻》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字意相同。
他常常告诫自己要在决策时要马首是瞻,不能掉以轻心。
以《马首是瞻》为例,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 马蹄声 (mǎ tí shēng)
- 首领 (shǒu lǐng)
- 是非 (shì fēi)
与《马首是瞻》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 谨慎小心(jǐn shèn xiǎo xīn)
-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与《马首是瞻》意思相反的成语有:
- 掉以轻心(diào yǐ qīng xīn)
- 鲁莽冒进(lǔ mǎng mào jìn)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