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干旱。 宋 郑侠 《谢太守答诗》:“阴阳为之疹,涇潦仍乾暵。” 清 张楟 《七浦塘》诗:“或旱而乾暵,或潦而汪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李广济》:“ 杨君 是时官 湖南 盐法道,因此年天时乾暵,迎真人入城而雨,雨后送之还山。”
“乾暵”一词由“乾”与“暵”组成,均为古汉语中表示干燥、枯竭的词汇,具体含义需分述如下:
“乾”的释义
“乾”在“乾暵”中读作gān(非八卦中的“qián”),通“干”,表示干燥、枯竭。例如《周礼》相关文献中,“乾胏”指通过减罪使刑罚枯竭,“乾肉”则象征赦免使罪责消失,均以“乾”引申为“无、消除”之意。此外,“乾”在《史记》《汉书》中亦有“乾没”(吞没、贪没)的用法,进一步印证其“枯竭”的核心义项。
“暵”的释义
“暵”指曝晒至干燥,或形容热气蒸腾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乾也”,《诗经·王风》中“暵其乾矣”描述植物因干旱而枯萎,朱熹注“暵,熯(hàn)也”,即火烤般的干燥。
“乾暵”的复合含义
“乾暵”为同义复合词,强调极度的干旱或事物因干燥而枯竭的状态。例如《易·繫辞》中“燥万物者,莫暵乎火”可理解为火使万物干燥至极,与“乾”的枯竭义相辅相成。该词多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抽象层面的消耗、消除过程。
此词多见于古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但核心均围绕“干燥枯竭”展开,兼具物理与象征意义。
乾暵(qián hàn)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乙(yǐ)和日(rì),它的总笔画数是九画。
乾暵一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并且在繁体字中仍然被使用。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相比有所不同。乾暵的繁体写法为乾暵。
乾暵的意思是指炎热、烈日当空的天气。
1. 夏天到了,乾暵的阳光让人感到燥热。
2. 在乾暵的天气里,记得要多喝水保持水分。
1. 乾旱(qián hàn):形容天气干燥缺水。
2. 乾枯(qián kū):形容枯萎干瘪。
酷热、炎热、烈日炎炎
寒冷、凉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