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聚的意思、离乡聚的详细解释
离乡聚的解释
离城较远的市集。《后汉书·刘玄传》:“於是诸亡命 马武 、 王常 、 成丹 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於 緑林 中,数月閒至七八千人。” 李贤 注:“离乡聚谓诸乡聚离散,去城郭远者。大曰乡,小曰聚。”一说地名。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离乡聚。按:殿本《考证》 万承苍 谓 离乡聚 地名, 章怀 注非。”
词语分解
- 离的解释 离 (離) í 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开,分别:分离。离别。离开。离散(刵 )。离职。离异。离间(刵 )。支离破碎。 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
- 乡聚的解释 乡村;村落。《史记·秦本纪》:“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新唐书·鲁炅传》:“时 襄 汉 数百里,乡聚荡然,举无樵烟。” 清 唐甄 《潜书·厚本》:“继则望风蠭起,千百为贼,剽掠乡聚。”
专业解析
"离乡聚"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字义进行解析:
一、字义分解
- 离乡:指离开故乡或原居住地。《说文解字》释"离"为"黄仓庚也",后引申为分离;"乡"指基层行政单位或出生地。
- 聚:本义为村落,《说文解字》:"聚,会也。从乑取声。邑落云聚。"段玉裁注:"谓人所聚居。"
二、历史语境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民弃乡聚而为盗贼",指因战乱、灾荒被迫离开原籍,在异地形成的流民聚居地。汉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明确:"离乡聚,谓远离本乡而寄居他处之聚落也",强调其非官方规划的临时性聚居性质。
三、社会制度内涵
在汉代行政体系中:
- 乡:官方设立的基层单位(如"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 聚:自然形成的民间聚居点(《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聚")
"离乡聚"特指脱离原籍管辖、游离于正规体制外的流民聚集区,常被视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史学家吕思勉在《秦汉史》中指出,此类聚落多由逃避赋役者构成,成为汉代流民问题的重要表征。
四、现代语义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历史研究领域。需注意与"离乡背井"(强调离别)的区别——"离乡聚"更侧重流民群体的空间重组现象,具有特定历史社会学内涵。
主要参考来源:
- 《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无电子版,需查纸质书或古籍数据库)
-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九十九(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刻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网络扩展解释
“离乡聚”是一个存在两种解释的词语,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辨析:
一、历史地理概念(主要解释)
根据权威的《后汉书》注释,该词指离城较远的市集:
- 字面构成:“乡”指较大的聚居区,“聚”指较小的村落,合称泛指城外的居民点。
- 文献出处:《后汉书·刘玄传》记载绿林军“攻离乡聚”,李贤注:“谓诸乡聚离散,去城郭远者”。
- 学术争议:中华书局点校本提出“离乡聚”可能是具体地名,而非泛指市集。
二、现代引申义(非主流解释)
部分现代辞典将其解释为“离开家乡后再次聚集”:
- 用法:形容异乡重逢或互助场景
- 结构:拆解为“离乡+聚”,属于现代人对词语的重新解读。
辨析建议:
若阅读古籍(如《后汉书》),应采信第一种解释;若现代语境使用,需注意第二种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为误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涧保役婢仆彻骨尘泥持咒踳落吹歔从善大梦耳风烦滥飞云履冯驩弹铗纲目不疏豪势幻灭户阖获吕布加餐简体接伴使京国儆切锦砌即祚娟妙开岸控购孔思周情旷坠连镮料气令人齿冷隆高緑駬马下卒马尾藻磨榨膨大海偏院青芜寝苫枕戈秦越劬顇曲衷飒爽英姿视差施与收摄暑月天下为笼脱户脱繮之马诬误象山书院线麻憸佞邪軤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