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三时至五时,傍晚。《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悲谷 ,是谓餔时。”《汉书·王莽传下》:“乃壬午餔时,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
哺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时间称谓,现多用于古籍研究和民俗领域。该词指代古代十二时辰体系中的「申时」,即现代计时下午3点至5点。其名称来源于古人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哺」字本义为「咀嚼食物」,后引申为傍晚进食的时段。《说文解字》释「哺」为「哺咀也」,段玉裁注称「哺谓申时食」。
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哺时作为时间标记频繁出现。如《汉书·王莽传》载「以鸡鸣为时,哺时到霸上」,印证其作为日程节点的功能。魏晋以后,随着十二时辰制的规范化,哺时逐渐被「申时」替代,但在《中国历史纪时辞典》(商务印书馆,1995)等工具书中仍保留着这一古代时间单位的完整释义。
现代方言调查显示,晋语区的部分村落仍沿用「哺时」指代黄昏前时段,这种语言遗存为研究古代计时制度提供了活态样本。北京大学《汉语方言词汇》(语文出版社,2005)收录了相关方言用例。
“哺时”是古代时间划分中的一个特定时段,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哺时”指午后三时至五时(即现代15:00-17:00),属于古代十二时辰中的“申时”。这一时段临近傍晚,也被称为“日铺”“夕食”。
文献记载
其他名称
在古籍中,“哺时”与“餔时”通用,部分文献也写作“申时”。
“哺时”是古代时间术语,特指下午3-5点,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汉书》等原始文献。
阿唯蚌盘杯觞边馈参覈蚕麦残夭曹衣出水晨朝迟滞垂袖疵戾磋跌耋寿督録耳目之欲敷告赶会割有钩玄猎秘国币还号寒更毫无疑问呼音家户俭觳谫识间隙家祖极福阱坑精疲力竭金华将军谲奇看楼狂墨亮棚辽掖猎捷洛涘罗缬猫精门床马道米醋偏载齐驱圈閲人相沙度盛礼摄制素呾缆素淡讨研贴金抟治外港瞎榜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