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尾部狭窄处。《新唐书·吐蕃传下》:“ 河 源东北直 莫贺 延磧尾 殆五百里,磧广五十里,北自 沙州 ,西南入 吐谷浑 寖狭,故号磧尾。”
“碛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ì wěi,具体含义如下:
“碛尾”指沙漠尾部狭窄处,常用于描述沙漠与绿洲或其他地貌过渡区域的特殊地形。这一用法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下》的记载,其中提到河西走廊一带的地理特征()。
《新唐书·吐蕃传下》中记载:“河源东北直莫贺延磧尾殆五百里,磧广五十里,北自沙州,西南入吐谷浑寖狭,故号磧尾。” 此处描述的是唐代河西走廊至青海一带的沙漠地貌()。
定义综合参考《汉典》《新唐书》等权威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地理研究资料。
碛尾(qí wěi)是一个中国汉字,其拆分的部首为石(dàn)和尾(wěi),总共有13个笔画组成。碛尾在繁体中以「磧尾」的形式存在。
这个词来源于《红楼梦》一书中的句子:“自有余德,不入斯贼索后土者,乃是庸寇碛尾。”碛尾在这里指的是泥沙、石块等在沙漠中堆积成的一丘丘颠簸不平的地形。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碛尾的字形略有不同。早期写法中,碛尾由石和尾两个部首构成,尾部下放尾字,两字合为一体,形状更加紧凑。
此外,碛尾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碛尾大漠(指辽阔的沙漠)、碛尾山丘(指沙漠中的丘陵地形)等。
碛尾的近义词是砾石,它们都指由石块、沙土等堆积而成的地形。
碛尾的反义词是平坦,指地势平缓,没有颠簸不平的地形。
以下为一些例句:
1. 沙漠中的碛尾地形给我们的车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碛尾山丘的景色壮观,但行走起来非常辛苦。
3. 我们沿着碛尾大漠前进,很快就会穿越沙漠来到目的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