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铜表面所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粉末状,有毒,用来制烟火和颜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铜青》:“铜緑……近时人以醋制铜生緑,取收晒乾货之。”
(2).像铜绿一样的颜色。《宋史·舆服志五》:“ 庆历 八年,詔禁士庶傚 契丹 服及乘骑鞍轡、妇人衣铜緑兔褐之类。” 闻捷 《海燕》:“我住的房子里……都长出一层白毛,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
铜绿是金属铜在潮湿环境中经氧化反应形成的绿色锈蚀物,其名称源于颜色特征与成分特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铜绿指“铜表面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从物质组成分析,其化学式为$text{Cu}_2(text{OH})_2text{CO}_3$,可通过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 2text{Cu} + text{H}_2text{O} + text{CO}_2 + text{O}_2 rightarrow text{Cu}_2(text{OH})_2text{CO}_3 $$
中国古代文献《本草纲目》将其列为药物,称其“性寒、味涩,可治风痰卒中”,这一记载被《中华医学大辞典》引述为传统药用依据。在文化层面,铜绿常见于青铜器文物,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商代司母戊鼎表面即存在典型铜绿层,印证了《中国文物化学保护技术》中所述“铜绿是青铜器年代鉴定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工业中,铜绿被用作颜料原料,《化学工业词典》记载其加工工艺为“将铜屑与醋酸蒸汽反应生成碱式醋酸铜,再经煅烧制得稳定色料”。
“铜緑”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化学、颜色及文学比喻三个层面理解:
化学物质
指铜表面氧化生成的绿色锈层,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mathrm{Cu_2(OH)_2CO_3}$),呈粉末状且有毒。古代常用于制作烟火、颜料,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其制法为“以醋制铜生緑”。
颜色描述
形容类似铜锈的绿色调。例如《宋史》提到“妇人衣铜緑兔褐之类”,即指衣物采用铜绿色。
文学比喻(成语)
比喻“才华潜藏不露”,如铜器绿锈般内敛沉淀。此用法强调内在能力未被完全展现或未被外界察觉。
扩展信息:铜緑的形成是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二氧化碳长期反应的结果,其毒性需注意防护,避免误食或吸入。
鞍鞒并伙弊源剥落陈编诋叱顶巅对翫额载風範疯魔风羊分身无术副性征狗口里吐不出象牙寡谋官兵闺德国宾馆亥时佷石歼亡荐席娇颦较少娇稚嗟愕金石言缉绥旧腊考场壸德老枢能解鳞孴柳颦梅笑留戍驴牀蛮落谋财闹标年鉴蹑电旁跌蒲类亲授仁闻肉角慎灶署摄送意夙慧苏卿涛头阘冗推诚相见文王课文苑五角大楼细菜锡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