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襁緥的意思、襁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襁緥的解释

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 1.背负幼儿的布带和布兜。《吕氏春秋·直谏》:“不穀免衣繦緥而齿於诸侯。”《汉书·卫青传》:“臣 青 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裂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文选·嵇康<幽愤诗>》:“哀煢靡识,越在繦緥。” 李善 注:“ 张华 《博物志》曰:‘繦,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於背上。’ 韦昭 《汉书注》曰:‘緥,若今时小儿腹衣。’”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帝崩, 冲帝 始在繦褓。”

(2).指幼儿。《管子·五行》:“毋傅速,亡伤繦褓。” 尹知章 注:“繦褓之婴孩无得伤损也。”《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是以业隆於繦緥,而崇冠於二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繦褓”。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繦褓,谓 成王 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繦保”。《新唐书·吉温传》:“初, 慎矜 客 史敬忠 与 温 父善,见 温 繦葆时。” 明 高攀龙 《李贞母墓志铭》:“吾繦緥失母,而母为吾母;吾弱冠失父,母为吾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襁緥(qiǎng bǎo)是汉语中表示包裹婴儿的布带与被褥的复合词,现多引申指婴幼儿时期。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本义解析

  1. 襁:背负婴儿所用的宽带子。《说文解字》释为“负儿衣”,即用布幅束缚婴儿于背的布带。
  2. 緥:通“褓”,指包裹婴儿的小被。《玉篇·衣部》载:“緥,小儿衣也”,强调其保暖护体的功能。

    二字合用指代古代照料婴儿的整套用具,如《汉书·宣帝纪》注:“襁,络负小儿之带;緥,小儿大藉(垫褥)。”


二、引申义与典故

  1. 代指婴幼儿时期

    因襁緥是婴儿专属物品,故引申为幼年阶段。如《列子·天瑞》:“人生自襁緥至老耄,暂寓之形耳。”

  2. 帝王幼年继位的象征

    史书常以“襁緥之君”形容幼主登基,如《史记·周本纪》载成王“襁緥之中”继位,周公摄政。


三、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襁褓”(“緥”俗写作“褓”)成为通用词,保留两层含义: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 顾野王《玉篇》(清张士俊泽存堂刻本)
  3. 张湛《列子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注: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以上标注来源为学界通用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襁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qiǎng bǎo,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写法


二、基本含义

  1. 字面意义:
    指古代用于包裹婴儿的布带(襁)和被子(褓),合称“襁緥”。
  2. 引申义:
    • 古代泛指1岁以下 的幼童,现代多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
    • 也代指婴儿时期或需被保护的弱小状态,如“身在襁褓”“襁褓之托”。

三、历史文献与用法


四、现代用法与示例

  1. 实际指代:
    • 例:“她尚在襁褓中时就被收养。”(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 文学比喻:
    • 苏曼殊在《断鸿零雁记》中用“襁褓”表达对幼年孤独的追忆。

五、总结

“襁緥”一词既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对婴儿包裹物的具体描述,又通过引申义承载了文化中对幼弱生命的关怀。其使用跨越古今,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现代多用于比喻或特指婴儿早期阶段。

别人正在浏览...

蔼然可亲安度比美渤荡伯牙不丁点儿不过不料蝉蛇沉博绝丽闯丧粗食荡凭稻麦独茅罣虑官计黑昆仑红喷喷鹘睛脚法嘉种经板精金美玉觉轮具狱匟床看盘考定老娘家陵铄鸾枝轮训卤竈卖质免脱妙简眇么明决牧室排泄怕硬欺软剖拨启罗迈当如诉如泣散涣觞肴盛典食货双眼皮澍雨讼见送铺碎职滔土廷诘头顶心微国协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