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签告的意思、签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签告的解释

经检覆后发给的授职证书。告,告身。 唐 李翱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又於南曹更置别历,以相检覆,奏令选人纳直,为出籤告以给之。”参见“ 告身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签告”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书制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官员在文书上签署意见或批示后予以告知或公布。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和权威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签”的含义

    指官员在公文、状纸等文书上署名或批注意见,以示确认、批准或提出处理意见。这是古代行政流程中官员行使职权的标志性动作。

  2. “告”的含义

    意为“告知”“宣告”,即通过正式渠道将文书内容或批示结果传达给相关方(如下级机构、当事人或公众)。

  3. 组合释义

    “签告”即官员签署意见后正式下发或公示文书的行为,强调文书处理的完整流程——从批示到传达。例如清代司法案件中,官员在诉状上批写“准诉”(受理)或“驳回”后,需将结果“签告”当事人(来源:《清代司法文书研究》)。


二、典型用法与历史语境

  1. 古代行政与司法场景

    多见于官府处理公文、诉状、契约等文书:

    • 批阅公文:上级官员在请示文件上签署“如拟”“照准”等意见后,下发执行。
    • 案件裁决:官员在诉状末尾签批裁决意见,并告知原告、被告双方结果(来源:《中国历史官制词典》)。
    • 契约公证:民间契约经官府验看后,由吏员签注“验讫”并公示(来源:《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研究》)。
  2. 现代延伸用法

    在当代汉语中,“签告”偶见于仿古语境或特定领域(如学术研究、历史小说),但已非常用词。其核心仍保留“签署+告知”的复合动作特征。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以下辞书对“签”与“告”的分别释义可佐证“签告”的合成逻辑: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签:“在文书上署名或画押以示负责。”
    • 告:“以言语或文字使人知晓。”(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1997年版)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强调“签”的官文书批注职能,如“签押”(批阅文件)、“签帖”(附意见的纸条);“告”则释为“上报”“宣告”(来源:修订本,2015年)。


四、文献用例佐证

清代学者黄六鸿在《福惠全书·刑名部》中记载:

“诉状递入后,官须即日详阅,签批‘准’或‘驳’,翌晨悬牌签告于衙前。”

此例清晰体现“签告”作为司法流程中“批示—公示”的连续性动作(来源:清代政书《福惠全书》卷十一)。


“签告”是古代官僚行政体系的产物,专指官员签署文书意见并正式通告的行为,强调权威性与程序性。其使用集中于历史文献及制度研究领域,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但作为历史文化词汇仍具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签告”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古代经审核后发放的授职证书,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指古代经检覆(审核)后签发的官职任命文书,即“告身”(类似现代任命书)。该词多用于唐代及以前的职官制度中,如《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赠司空杨公墓志铭》记载:“奏令选人纳直,为出籤告以给之”。

2.历史背景与出处

3.相关概念

4.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唐代官员任命,现代已不常见,仅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职官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恳暗竹辩斗便索别藏避妍不公财能成渝铁路粗夯大耳翁箪瓢士典笏斗斛多情多义访亲繁华童藩杝扞掫官府古乐府黑账毁钟为铎兼两健爽解铃还需系铃人界壤鸡毛撢子卷駡控临阑散临使买路钱灭性皤腹迫拶抢手巧妙绝伦气凑讫息仍云热销荣耻软剌答如此而已蛇龟神弦歌式假诗灵收敍疏悻寺庵送遣滔滔网开旺兴无语详要相字霞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