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典笏的意思、典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典笏的解释

以笏典钱,极言清贫。 宋 王禹偁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诗之三:“典笏逢休假,焚香愿有秋。” 宋 王禹偁 《贺将作孔监致仕》诗:“朝请罢来频典笏,田园归去只擕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典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典”和“笏”两部分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来源:汉典网),“典”本义指重要的文献、法则,如《尚书》中“典谟训诰”;“笏”为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手持的记事玉板或象牙板,用以记录旨意或备忘,形制与官职等级相关,例如《礼记·玉藻》记载“笏度二尺有六寸”。

“典笏”连用,可理解为与礼仪规范或官职制度相关的器物,象征礼制权威。例如在《周礼注疏》中,笏的使用需符合“典章”规定,体现仪轨的严谨性。部分文献中,“典笏”亦代指官员的职责与身份,如唐代诗文中“典笏趋朝”描述官员持笏上朝的景象(来源:国学大师网)。

该词现代汉语已罕用,多出现于研究古代礼制、职官制度的学术著作中。需注意其语境多与历史文献、典章制度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典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官员因清贫而典当笏板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指官员将上朝用的笏板典当换钱,以此形容极度清贫的状态。笏(hù)是古代大臣朝见时手持的狭长板子,多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记事或礼仪,象征官员身份。

  2. 引申内涵
    该词通过“典笏”这一行为,生动刻画了古代文人官员在生活窘迫时,甚至需变卖身份象征物的境遇,侧面反映其清廉或困顿。

文献用例

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于古典诗文,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对古代清贫文人的描述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笏的形制或相关典故,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挺立暴气北边冰胶薄伐搏逐仓徨曹主侧艳称道扯皮迟迟充历词源大高黨項德宇吊书动地惊天东市朝衣伐器非誉浮财贯渎挂职古钗脚过谒花噪唬答降世兼通竭蹙金飇惊嘑旌嘉精识冷合合两面二舌浏浏名公巨卿墨研祈瘗犬羊缺绝诎法圣花儿市秤守定手无缚鸡之力衰朽私覆韬合天车田契往反遗大惟肖汙淖闲靡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