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瓢士的意思、箪瓢士的详细解释
箪瓢士的解释
指安贫乐道的贤士。 明 刘基 《感怀》诗:“岂无簞瓢士,今为时所轻。”参见“ 簞食瓢饮 ”。
词语分解
- 箪的解释 箪 (簞) ā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箪食(?)壶浆(形容劳军)。箪食(?)瓢饮(喻生活贫苦;亦指安贫乐道)。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箪瓢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汉语词汇,特指安于清贫生活、以德行学问为追求的读书人。其核心含义与儒家推崇的安贫乐道精神紧密相连,具体解析如下:
一、释义
- 字面拆解:
-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说文解字》:“箪,笥也。从竹,单声。” 指简陋的食具。
- 瓢(piáo):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或盛酒器具。《说文解字》:“瓢,蠡也。从瓠省,票声。” 亦指粗陋的饮具。
- 士:古代指读书人、知识分子或有德行修养的人。
- 整体含义:指生活极其清贫,仅以“一箪食,一瓢饮”维持基本生存,却依然不改其志、专注于学问道德的士人。强调其甘于贫贱、精神富足的高尚品格。
二、出处与典故
该词直接源自儒家经典《论语·雍也》中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著名评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饮食极其简单(一竹筐饭,一瓜瓢水),常人难以忍受这种困苦,他却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专注于求道问学。因此,“箪瓢”或“箪食瓢饮”成为形容安贫乐道的经典意象,“箪瓢士”即指像颜回这样品格的士人。
三、用法与文化内涵
- 象征意义:“箪瓢士”不仅描述物质生活的匮乏,更着重颂扬在贫困中坚守节操、潜心向学的精神境界。它是儒家“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
- 历史影响:后世常以此词赞誉或自况清贫而有操守的文人学者。如唐代韩愈《与崔群书》中提到:“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近古所谓箪瓢之士者。” 即用此典颂扬友人崔群的德行。
- 现代意义: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讨论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或赞誉某人淡泊名利、专心治学时,仍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和褒扬色彩。
四、引用参考
- 《论语·雍也》 - 记载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原始出处。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analects)
- 《汉语大词典》 - 对“箪瓢士”的词条释义及引例(如韩愈文)。来源:汉典 (https://www.zdic.net)
- 《说文解字》 - 对“箪”、“瓢”字义的权威解释。来源:国学大师 (http://www.guoxuedashi.com)
网络扩展解释
“箪瓢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ān piáo shì,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安于贫困、坚守道义的贤士,常用来形容生活简朴却精神高尚的人。
- “箪”:竹制饭盒,象征简陋的饮食容器;
- “瓢”:葫芦制成的水瓢,代表清贫的生活条件;
- “士”:古代指读书人或品德高尚之人,这里特指甘于清贫的贤者。
出处与延伸
- 诗文典故:
出自明代刘基《感怀》诗:“岂无簞瓢士,今为时所轻。”表达了对这类贤士不被世俗重视的感慨。
- 关联成语:
与“箪食瓢饮”同源(出自《论语·雍也》),原指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后引申为甘于清贫、坚守节操的品格。
象征意义
- 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强调在艰苦环境中保持高尚情操,反对追逐富贵而丧失原则。
- 文化意象:常用于赞颂文人隐士或坚守道德底线的学者,如“陋巷箪瓢”“缊褐瓢箪”等衍生用法。
使用场景
- 文学评价: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如颜回、陶渊明)或褒扬淡泊名利的现代人物。
- 劝诫意义:提醒人们重视精神追求而非物质享受。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成语,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半成品璧宫诧愕赤焮从世从颂当匹登堂奠立点抹羝触藩东渐冬米二豪额银岗口儿甜感人高而富球规括横河划子红头皇弟火钻荐臻家运击咎金石契记算桷杙絶症君子不器来麰磊磊梨花蜜詅痴符慢悖毛笔泥中刺扑灭仆射乾榨奇标骑青竹覰当伞扇山轿讪谲赡墨时顺私好绥集兔子鰞鲈狎妓遐慨香袋险猾崄难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