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淖的意思、三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淖的解释

传说中川泽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 龙山 ,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 三淖 , 昆吾 之所食也。”按, 郭璞 注《穆天子传》卷四“ 浊繇氏 之所食”引《山海经》作“有川名曰 三淖 , 昆吾 之所食。”与此略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淖"是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神话地理著作中。其详细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基本含义与字义:

    • "淖" (nào): 本义指烂泥、泥沼,即泥泞的水塘或沼泽地。《说文解字》释为“泥也”。引申为柔润、和顺等义,但在“三淖”一词中,主要取其“沼泽”的本义。
    • "三": 此处为数量词,表示“三个”。
    • 组合义: “三淖”字面意思即指“三个(相连或相关的)沼泽地”。它并非泛指任何三个沼泽,而是特指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个具体神话地理概念。
  2. 文献出处与神话背景:

    • “三淖”最著名的记载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根据该书记述,“三淖”位于“敦薨之山”(一说在今新疆境内)附近,是敦薨之水(可能指今开都河)的发源地之一。原文描述为:“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又北五十里,曰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又北五十里,曰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是錞于北海。其中提到“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泑泽即罗布泊的古称。而“三淖”作为其源头之一,常被后世学者(如郭璞、袁珂等)注解为昆仑山北麓、泑泽(罗布泊)东源的重要地理标志,是神话中黄河(或西域重要河流)源头区域的一部分[《山海经·北山经》][袁珂《山海经校注》]。
  3. 地理指代与象征意义:

    • 在《山海经》的语境下,“三淖”并非普通沼泽,而是被赋予了神圣性。它位于被视为“帝之下都”的昆仑山附近,是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与神话传说中的河源、仙境相联系。因此,“三淖”象征着水源丰沛、孕育生命的神秘之地,是古人想象中的地理奇观[《山海经》地理研究相关论述]。
  4. 词源结构:

    • “三淖”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
    • “三”是数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语“淖”。
    • “淖”是名词,指沼泽。
    • 整体构成一个定中短语,意为“三个(特定的)沼泽”。
  5. 现代使用与词典收录:

    • “三淖”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属于古语词或专名。
    • 主流的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通常不会单独收录“三淖”词条,因为它缺乏普遍性和现代应用价值。其含义需要在阅读《山海经》等古籍或相关研究文献时,结合上下文和古代注疏来理解。

“三淖”是一个源自《山海经》的古语词,特指位于昆仑山北麓、泑泽(罗布泊)东源区域的三个相连或相关的沼泽地。它是神话地理中重要河流(如敦薨之水)的发源地之一,象征着水源的神秘与神圣。其核心含义是“三个(特定的)沼泽”,具有明确的神话背景和地理指代,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理解该词需依托《山海经》原文及古代注疏[《山海经·北山经》][郭璞《山海经注》][袁珂《山海经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三淖”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词语,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三淖”指传说中由三个水泽汇聚而成的川泽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据记载,此处是古代部落“昆吾”获取食物的地方。

二、出处与背景

  1. 文献来源
    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2. 地理意义
    描述的是神话地理中的特殊水域,可能与古代部落的生存资源相关。

三、字义分解

四、其他解释差异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淖”被引申为“困境”的比喻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扩展解读。建议以《山海经》原始记载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山海经》原文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拜登巴拉半薄躯备陈叉港差降长镰蚳母筹饷大蓟德藩吊朵跌扤帝图覩当犯阙蜂屯蚁杂共蔕莲钩尺广屋海漘恒交鹄眄匠意街弹节动街渠戢鳞埳坷连韵历练老成流泪买渡毛公鼎没了落鸣玉曳组怒骂排风凭狐青过于蓝清清泠泠倾时上行手本少而精蛇筋省想摔跟头戍夫宿霭碎云泰山鸿毛佻佻剸断秃子危亡关头闻悉緼着武曲乡啬夫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