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逼迫,压迫。 汉 桓宽 《盐铁论·晁错》:“ 晁错 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族,侵削诸侯。”
(2).催逼,催促。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僕年志已就衰退……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太平广记》卷三○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张光晟》:“﹝ 张光晟 ﹞忽梦传声云:‘唤 张光晟 !’迫蹙甚急,即入一府署,严邃异常。” 宋 陆游 《跋为子遹书诗卷后》:“子 遹 持疋纸来求録诗期年矣,以乃翁衰疾,不忍迫蹙。”
(3).困迫;穷蹙。《旧唐书·穆宁传》:“ 真卿 迫蹙弃郡,夜渡 河 而南,见 肃宗 於 凤翔 。” 宋 李纲 《奉诏条具边防利害奏状》:“譬如奕棋,捨局心而就边角,迫蹙褊小,浸以衰微,何以取胜?” 清 刘大櫆 《祭顺天府丞余公文》:“以公纯德,老而迫蹙,横被谗诬,竟死於狱……麕麚之侣,犹不容身,谁为谋者,彼独何人?”
“迫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析:
逼迫、压迫
指通过强力压制或施加压力,使他人处于被动状态。例如《盐铁论·晁错》中提到:“晁错变法易常……迫蹙宗族,侵削诸侯。”
例句:古代官员滥用职权时,常迫蹙百姓,导致民不聊生。
催逼、催促
强调以急切的方式促使行动。唐代韩愈在《答刘秀才论史书》中写道:“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
例句:面对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上司不断迫蹙团队加快进度。
困迫、穷蹙
形容处境艰难、资源匮乏的状态。如《太平广记》描述张光晟“迫蹙甚急,即入一府署”,体现紧迫困境。
在部分语境中,“迫蹙”被归为成语,形容压力或困境迫在眉睫、难以摆脱。例如:“公司面临市场萎缩和资金断裂,形势迫蹙。”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如《盐铁论》《集异记》等),可参考来源网页。
“迫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迫”意指逼迫、强逼,而“蹙”则表示压迫、挤压。结合在一起,“迫蹙”意为被迫逼至极限,压迫得无法忍受。
“迫蹙”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足”,分别属于“辶部”和“足部”。其中,“辶”表示“走”,“足”则表示“脚”。整个词语的总笔画数为14画,其中“迫”的笔画数为8画,“蹙”的笔画数为6画。
“迫蹙”一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荀子·非对》这本古代文集中。在繁体中,“迫蹙”保持了与简体相同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有时候会进行一些变体,并非所有的字形都与现代一致。然而,在古时候,“迫蹙”两字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他被迫蹙于困境之中,无法找到出路。
2. 面对迫蹙的困境,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而不是放弃。
1. 迫害:指强行对待、残害。
2. 蹙眉:形容因疑惑、不悦或痛苦等表情而皱起眉头。
1. 压迫:指强制、使人感到沉重的压力。
2. 逼迫:指用强力手段迫使别人做某事。
1. 解脱:指摆脱困境、束缚等而自由。
2. 宽松:形容环境、态度等宽容、不严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