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范,模范。《旧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 询 初学 王羲之 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絶,人得其尺牘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元 高文秀 《渑池会》第一折:“他都是后人楷范,你看的这无瑕玉似等閒。”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初 唐 盛 唐 十二家诗集,并 李 杜 二家,孰可专为楷范?”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楷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楷范”意为典范、模范,指值得学习或效仿的人物、事物或行为标准。该词多用于正式语境或文学作品中,强调对某种品质或成就的高度认可(、)。
与“楷模”含义相近,但“楷范”更偏书面化,常见于历史或学术文本;而“楷模”在现代口语中使用更广泛。
“楷范”强调对典范性的高度凝练,适用于对人物、成就或精神的高度褒扬。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楷范》是指一个人或事物具有典范、典型的榜样、楷模的意思。它是一个成语,由"楷"和"范"两个字组成。
《楷范》中的"楷"字,它的部首是木,共有十三个笔画。"范"字的部首是艹,共有十个笔画。
《楷范》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陆机的《文心雕龙·杂说》一书中。在此书中,陆机将"楷范"用来形容有品行和行为典范的人。
《楷范》的繁体字为"槪範"。
在古代,"楷"字的写法为"极"字下加上竖折。"范"字的写法为左右各加上一横。
他是一个行为举止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楷范。
典范、楷模、典型、表率
楷模、典范、表率、榜样
败类、罪人、恶劣、教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