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上的意思、矫上的详细解释
矫上的解释
违抗上司。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大臣之患,常立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则必矫上拂下,罪也。”
词语分解
- 矫的解释 矫 (矯)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矫健。矫捷。
- 上的解释 上 à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去
专业解析
"矫上"是一个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纠正上位者(君主或尊长)的过失或错误言行。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
-
字义溯源
- 矫:本义为“使曲者直”,引申为“匡正、纠正”。《说文解字》注:“矫,揉箭箝也”,指矫正箭杆的工具,后衍生为修正偏差的行为 。
- 上:指地位尊贵者,如君主、上级。《论语·学而》有“事君尽礼”之说,“上”即代指统治者 。
- 合义:二字组合强调对权威者的直言规劝,体现儒家“忠谏”思想。
-
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矫上,谓矫正君上的过失。”
《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臣子以正直之言纠正君主错误。”
二、引申义与用法
-
政治伦理中的责任
在传统礼法制度下,“矫上”是臣子的道德义务。如《韩非子·说疑》载:“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指臣子需直言进谏以维护纲纪 。
-
风险与界限
因涉及挑战权威,“矫上”需讲究策略。《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隐讽齐王”即为例证,强调“曲谏”智慧 。
三、经典文献用例
-
《荀子·臣道》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是谓矫上。”
(注:此处“争”通“诤”,指以死力谏)
-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上书桓帝:“矫上非谤,谓之为直”,批评宦官曲解忠臣谏言 。
四、文化内涵
“矫上”浓缩了儒家“以道事君”的伦理观,如孔子言:“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主张臣子应坚守原则,不畏冒犯权威。这一概念亦与“文死谏,武死战”的士大夫精神一脉相承 。
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
- 《论语》通行注译本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 《韩非子》校注本
- 司马迁《史记》
- 王先谦《荀子集解》
- 范晔《后汉书》
网络扩展解释
“矫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解释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 核心解释
- 违抗上司:源自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的记载,指大臣因坚持忠直之道而不得不违抗上级命令,导致陷入两难境地。
- 纠正上级错误:现代解释中,“矫”意为纠正,“上”指上级,合指改正上位者的错误或缺点。
二、词源与用法
- 古代文献依据
荀悦提到:“大臣之患,常立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则必矫上拂下,罪也。” 此处“矫上”强调因忠直而触犯上级的矛盾性。
- 现代语义扩展
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纠正上级错误”,但需注意这一用法更偏向中性,与古代语境中的“违抗”略有差异。
三、相关辨析
- “矫”的多义性:
- 读作jiǎo 时,可表示纠正(如“矫正”)、假托(如“矫诏”)、强壮(如“矫健”)。
- 读作jiáo 时,仅用于方言词“矫情”,指无理取闹。
- 与“拂下”连用:古代常将“矫上拂下”连用,指对上违抗、对下压制,形容为官者的困境。
四、使用建议
- 古代语境:多用于描述官员因坚持原则而违抗命令,含一定贬义或无奈色彩。
- 现代语境:若需表达“纠正上级”,建议结合具体情境说明,避免歧义。
总结来看,“矫上”的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判断,古代侧重“违抗”,现代可扩展为“纠正”,但需注意语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磝衍苞裹抱魄裨贩碧虚上监不杀驰辩吹灯锄烧慈旨大大咧咧耽古丹厓德宇丁真永草地市断羽绝鳞恶意防空哨分朋浮标公马乖宜滚边骇动花姑架车建春贱务景慕菁英禁里近顷鴡鸠氏君陈军风纪君统鍊乳辽亮裂绝临敌卖阵栗主拏掇南金俳偶破罐子破摔钤缝巧僞啓椗清若空筌蹏一悟人脸识别鲨皮戍漕水晶包随语生解毋穷贤淑遐征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