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端的意思、模棱两端的详细解释
模棱两端的解释
见“ 模棱两可 ”。
词语分解
- 模棱的解释 不明朗;不加可否模棱两可详细解释亦作“ 模棱 ”。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 宋 陆游 《老健》诗:“不怪模稜嗤了了,但惊紾臂劝徐徐。”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太真绝裾》:“若首鼠模稜,负恩不报
- 两端的解释 .事物的两个顶端;两头。《论语·子罕》:“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颖达 疏:“两端,终始也。”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出游兵以定两端,握奇数而制四面。”《元史·礼乐志二》
专业解析
"模棱两端"是汉语中一个成语性的表达,其含义与更常用的"模棱两可"基本相同,指对问题或事物的态度、观点含糊不清、不明确、不置可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
详细解释:
-
字义拆解与核心含义:
- 模棱: "模"有模仿、仿效之意,引申为不清晰、不确定;"棱"指物体的边角或棱角。"模棱"合起来形容物体边角不分明、圆滑模糊的状态,比喻言语或态度不鲜明、不明确。
- 两端: 指事物的两头、两个方面或两种可能的选择。
- 整体含义: "模棱两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观点、立场或选择之间摇摆不定、态度暧昧、含糊其辞的状态。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刻意避免明确表态,既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让人无法确定其真实想法。
-
语义重点:
- 含糊性: 强调表达或态度的不清晰、不明朗。
- 骑墙性: 指在矛盾或对立的观点之间保持中立,试图两边都不得罪。
- 不确定性: 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或结论。
- 回避性: 常常带有回避矛盾、推卸责任或缺乏担当的意味。
-
出处与用法:
- 该词源于"模棱两可"的变体或强调形式。"模棱两可"的典故可追溯至《旧唐书·苏味道传》。史载唐朝宰相苏味道处世圆滑,遇事总是不明确表态,常说"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处理事情不想说得太明白,说错了会后悔,模棱两可、两边都端着就行了)。后人据此提炼出"模棱两可"及"模棱两端"。
- 常用于批评或描述那些在原则性问题、关键决策或需要明确立场时,态度暧昧、不敢担当的人或言论。
-
与"模棱两可"的关系:
- 模棱两端 更侧重于描述在两个(或几个)具体的、对立的选项或立场之间含糊其辞的状态。
- 模棱两可 含义更广,泛指一切态度、言语、事情的不明确、含糊不清。两者在核心含义(含糊、不明确)上高度一致,"模棱两端"可以看作是"模棱两可"在特定语境(涉及两端/对立面)下的具体化表达或强调形式。在实际使用中,"模棱两可"更为常见和通用。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模棱两可"的解释为:"(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态度~。~其词。" 这同样适用于"模棱两端"的核心含义。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 对"模棱"的解释包含"含糊、不明确"之义,并引用了《旧唐书·苏味道传》的典故作为书证。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模棱两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指言辞或行为含糊不清,不明确表态或立场,与“模棱两可”同义。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争议问题时态度模糊,回避明确选择。
结构与来源
- 结构:由“模棱”(含糊)和“两端”(两个极端)组成,属四字成语。
- 发音:mó léng liǎng duān,注音为“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ㄉㄨㄢ”。
- 出处:最早见于清代《粤东纪事》,原文提到“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形容人因畏惧而态度不明。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如“他模棱两端的回答令人失望”)。
- 感情色彩:含贬义,暗指缺乏决断或责任感。
- 适用场景:常见于政治、社交等需明确立场的语境,如“面对争议,领导模棱两端的态度引发不满”。
补充说明
- 近义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 反义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用法,可参考词典来源(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等)。
别人正在浏览...
拜桥饼锭驳违播宪不会得成分敕葬吹灯拔蜡粗恶道神登龙术丁外忧发煦负石歌楼规算果皮海军海子皇甫四杰简贤任能竞驰金庭疾甚卷第絶阴开口子李东阳崚崚离世遁上露申鸣絃南园跑跳缥瓷破陋强盛千万乾音清悠悠寝停戎韬茹痛散绥善敌申儆十帝实绩誓盟石阻爽缪逃狱他日天财宛款万物之灵纬綫问心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