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僻的书籍;极罕见的书籍。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温庭筠》:“ 令狐綯 曾以旧事访於 廷筠 ,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三:“ 唐 高祖 太宗 武德 贞观 初,因 隋 制以吏部典选,后人滋多,判目近浅,乃採经籍古义、僻书隐言以试之,唯恐选人之知。”《明史·李昌祺传》:“预修《永乐大典》,僻书疑事,人多就质。” 鲁迅 《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两浙古本考》虽然并非僻书·但中学生诸君也并非专治文学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猎。”
“僻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罕见、冷僻的书籍或知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该词由“僻”(冷僻、少见)和“书”(书籍、知识)组成,字面意为“罕见的书籍”。它既指实体书籍,也可引申为生僻的知识或典故。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后汉书·李固传》,记载李固因阅读罕见书籍而拥有独特见解,后逐渐成为固定表达。例如宋代《唐诗纪事》中,温庭筠曾以“事出《南华》,非僻书也”反驳他人质疑,体现该词的实际应用场景。
使用场景
相关延伸
该词常与“僻字”“僻典”关联,共同形容冷门知识体系。需注意其与“禁书”的区别:前者强调罕见性,后者侧重内容禁忌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南华经》《永乐大典》等文献中的冷僻内容。
《僻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罕见的、不常见的书籍。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僻”表示罕见、不常见,而“书”表示书籍。
《僻书》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表示人,而“言”表示语言。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亻”部的笔画数为2,而“言”部的笔画数为7。
《僻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古代,由于技术和文化的限制,一些书籍较为稀缺或不为人所知。因此,这些书籍被称为《僻书》。
《僻书》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僻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一定的差异。如果用古代的汉字写法,「僻书」可以写作「僻書」。
1. 他家里收藏了许多稀罕的《僻书》。
2. 这个图书馆里供应了各种各样的《僻书》。
1. 《僻文》:罕见的文献。
2. 《僻事》:不常见的事情。
1. 稀罕:表示罕见、不常见。
2. 罕见:表示不常见、不普遍。
常见:与《僻书》相反,表示常见、普通的事物或书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