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洛神的意思、洛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洛神的解释

传说中的 洛水 女神,即 宓妃 。后诗文中常用以指代美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含始 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 洛神 宓妃 之所在也。” 唐 温庭筠 《莲花》诗:“应为 洛神 波上韈,至今莲蕊有香尘。”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八五:“九泉肯受狂生誉,艺是 鍼神 貌 洛神 。”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柳南 赋诗二十首,歌以当哭,节録其半……‘一枝冷艷谁堪似,妙手玲瓏写 洛神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洛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女神,其释义与内涵可从汉语词典及经典文献角度作如下阐释:

一、核心释义

洛神指洛水之神,传为上古帝王伏羲之女宓妃(fú fēi)溺死于洛水后所化之神灵。《汉语大词典》释为:“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 其形象承载了水神崇拜与女性神格的双重文化意象。

二、文学经典中的神格升华

三国曹植《洛神赋》赋予洛神永恒的艺术生命,将其塑造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世神女,象征理想化的至美境界。此赋确立洛神作为东方美神的文学地位,后世“洛神”词义常特指赋中这位“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神女形象。

三、神话源流考辨

  1. 先秦起源

    洛神初见于《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注称:“宓妃,神女,溺死于洛水,遂为河神。”

  2. 名号演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作“虙妃”,《汉书音义》释:“虙妃,伏羲氏女,溺死洛水,遂为洛神。” 印证“宓妃”与伏羲的父女关联。

四、文化象征体系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魏]曹植.《洛神赋》. 收录于《昭明文选》卷十九.
  3.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
  5. [梁]沈约.《宋书·符瑞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洛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洛水女神,其形象和内涵在历史中不断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神话起源与身份

  1. 基本身份:洛神原名宓妃(或宓妃),相传是伏羲(宓羲)之女,因溺亡于洛水而成为水神。
  2. 不同版本:部分记载称其为伏羲的妃子,或黄河之神河伯的配偶,但主流说法更倾向其为伏羲女儿。

二、形象与职责

三、文学与文化演变

  1. 早期记载:先秦神话中,洛神是地方水神,形象较朴素。
  2. 中古时期:逐渐世俗化,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理想化女性形象,如曹植《洛神赋》将其塑造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世美人,奠定东方美学基调。
  3. 诗词引用:唐代温庭筠等诗人常以洛神代指美女,如“应为洛神波上韈,至今莲蕊有香尘”。

四、争议与考据

以上内容综合了神话、文学、历史考据等多维度信息,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洛神赋》原文或《水经注》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边傍襞敛拨云撩雨塍岸持两端辍己餈筒错错单列大堡礁狄良突卢顿服阏密二星梵心梗介工捷关白关煞国章孤执核究鹤民国红板遑遽黄莞浣纱石绘事货船假藉肩背俭腹见天交叠嗟屈金莲华炬酒红蠲荡每日门历嗫喋霓衣偏拗前科亲策青马蚑蚑秋岚劬瘽宂复戎工手感讼牍宿构田熟题覆亡化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