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药名。因具五味而得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五味子》﹝释名﹞引 苏恭 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2).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以果实入药,主治肺虚咳喘、盗汗、遗精等。
五味子是木兰科藤本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名称源于果实兼具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最早记载于《尔雅》和《新修本草》。以下从多角度详细解释:
名称由来
古人认为其果皮甘酸、果核辛苦,整体带有咸味,五味俱全,故称“五味子”。
别名包括玄及、五梅子、山花椒等。
植物特征
药用功效
五味子性温,归肺、心、肾经,主要功效包括:
分类与质量
历史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记载“益气、补不足”;《本草纲目》强调其“补虚劳、壮筋骨”。
金元时期医家进一步明确其敛肺、补肾、生津之效。
现代应用
五味子因五味俱全得名,兼具收敛与补益作用,是中医治疗虚证的重要药材。北五味子药效更佳,临床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辨证使用。更多信息可参考《中国药典》及权威中医药典籍。
《五味子》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为“二”和“口”,具体的笔画为9画。
《五味子》一词来源于中医理论,指的是五味中的一种药物,也称为“五味子果实”。它是一种紫褐色小果实,用于中药治疗一些疾病。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五味子」。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字形有所不同。《五味子》在古代常常写作「五」字加上「口」字,这样组合表示它的意思。现代简化字将其合并成「子」字,保留了原义。
1. 在中医药理论中,五味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药物。
2. 我们可以用五味子来调制中药。
五味子有一些相关的词汇:
1. 五味: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五种味道,即酸、甘、苦、辛、咸。
2. 五味具全:形容菜肴的味道齐全,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与五味子有相似含义的词汇有:
1. 枸杞子:另一种中药材料,用于补肾。
2. 龙眼:一种水果,有补益作用。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