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裁的意思、讨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裁的解释

研讨、裁夺。《新唐书·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元 宋子贞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臺阁讨裁,典章灿焕,公於是时, 玄龄 贞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无明确收录,其词义需结合构词法及文献用例分析。从字源看,“讨”含探究、索取之意(《说文解字》注:讨,治也);“裁”则有裁断、裁决之义(《广韵》:裁,制也)。二字连用多指请求上级决策或征求权威意见,如明代公牍文书常见“呈请上官讨裁”等表述。

该词在古代公文中属于公文程式用语,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词条,但在《历代公文体制》等文献中可见其作为历史词汇的特定用法。建议具体语境中参照《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相关释义进行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讨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讨裁”读作tǎo cái(注音:ㄊㄠˇ ㄘㄞˊ),意为研讨、裁夺,指对事务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做出决断。该词由“讨”(研讨、探究)和“裁”(裁决、决断)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商议达成结论的过程。


二、历史出处与用例

  1. 唐代典章制度的制定
    《新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描述杜如晦与房玄龄在唐朝初年制定国家制度时,通过反复商讨和裁决确定典章。

  2. 元代文献中的引用
    元人宋子贞在碑文中写道:“臺阁讨裁,典章灿焕。”
    ——此处以唐代名臣房玄龄类比,突出通过商议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三、用法解析


四、现代延伸理解

尽管“讨裁”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但根据字面可引申为“寻求裁决或评判”,例如在法律争议或复杂决策中请求权威方裁断。不过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讨裁”是典型的古汉语复合词,核心含义为“商议裁决”,多见于史书对制度建设的描述。现代使用需注意其历史语境,避免与“讨教”“裁断”等近义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观冰雪节词眼代拆代行翻跟头返朴发擿风月馆抚怀俯视图负俗诖谬管段过电影果只海汊洪洪鸿鸟黄寿丹昏扰货架间见层出角袜锦熏笼锦云拘礼魁然兰因絮果蜡嘴刘寄奴柳莺花燕命日难办穷原竟委縓缘曲荷攘卷三申沙幕身分证神完石榴子十日并出属稾送书雁殄灭偷霖脱脚外材万古长存挽挽文鹄五白五牛图无所畏忌雾幛曏来鲜泽徙跸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