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裁夺。《新唐书·杜如晦传》:“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元 宋子贞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臺阁讨裁,典章灿焕,公於是时, 玄龄 贞观 。”
“讨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解析:
“讨裁”读作tǎo cái(注音:ㄊㄠˇ ㄘㄞˊ),意为研讨、裁夺,指对事务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做出决断。该词由“讨”(研讨、探究)和“裁”(裁决、决断)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商议达成结论的过程。
唐代典章制度的制定
《新唐书·杜如晦传》记载:“方为相时,天下新定,臺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描述杜如晦与房玄龄在唐朝初年制定国家制度时,通过反复商讨和裁决确定典章。
元代文献中的引用
元人宋子贞在碑文中写道:“臺阁讨裁,典章灿焕。”
——此处以唐代名臣房玄龄类比,突出通过商议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尽管“讨裁”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但根据字面可引申为“寻求裁决或评判”,例如在法律争议或复杂决策中请求权威方裁断。不过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讨裁”是典型的古汉语复合词,核心含义为“商议裁决”,多见于史书对制度建设的描述。现代使用需注意其历史语境,避免与“讨教”“裁断”等近义词混淆。
讨裁,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含义是指请求或要求得到处理、解决。下面就对讨裁这个词的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进行介绍。
讨裁的部首是言字旁,其中讨的部首是言字旁,裁的部首是衣字旁。讨裁的总笔画数为12笔。
讨裁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汉书·霸陵侯虞卿传》中。在繁体字中,讨裁依然保留着其原始的形态。
讨裁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字形上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别。古代写法主要出现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古代字书中。
1. 他们已经向上级提出讨裁的申请,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结果。
2. 员工们集体上访,希望能够获得讨裁,解决他们的问题。
讨情、讨饶、讨要、裁判、裁量、裁决等。
解决、处理、求助、申诉等。
推迟、搁置、放弃、忽视等。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你对于讨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爱礼存羊半月刊本草纲目博雅步打毬剗恶锄奸常武孱庸晨离初级学院鉏龃聪俊存摺打闹台东坡纸敦劝風操分铢黼纯扶质高祖王母管束鬼脸钱横拱僭恣窘悴鸠率狙击跼踡钜桥具折诳报酷嗜门隟明纶墨刻篇翰平陷劈帐乞骸骨青少年琼卮气重上坐社公设纚省问深竹时兴太后特种题破山寺后禅院颓残王灵午盹吴会想思乡问消逝啸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