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口裹足的意思、杜口裹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口裹足的解释

[too frightened to speak or move] 闭口不言,裹足不前。形容胆小恐惧,不敢向前

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史记·范雎蔡泽传》

详细解释

闭口不言,停足不前。形容十分害怕。《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 秦 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杜口裹足”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闭口不敢说话、停步不敢前行,形容人因极度恐惧或顾虑重重而不敢行动或发表意见。

    • 杜口:闭口不言(“杜”意为堵塞)。
    • 裹足:缠住双脚,比喻止步不前。
  2. 引申意义
    比喻因担忧后果而选择回避,不愿参与或接近某事。例如:面对权威或风险时,因害怕而保持沉默和退缩。


二、成语出处

源自《战国策·秦策三》: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战国时期,范雎向秦昭王进谏时提到,若忠臣因直言被杀,天下人才将因恐惧而“杜口裹足”,不敢为秦国效力。


三、用法与示例

  1. 语法结构
    联合式成语,作谓语,含贬义。

    • 近义词:裹足不前、闭口不言。
    • 反义词:勇往直前、直言不讳。
  2. 例句

    • 工作中若遇难题便杜口裹足,只会阻碍团队发展。
    • 他因曾遭批评,如今对发表意见杜口裹足。

四、文化背景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策士进谏的风险。范雎以自身为例,强调统治者需营造敢言环境,否则人才将因恐惧而疏远。这一典故常用于警示沟通障碍对发展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成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杜口裹足》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人们在言语上谨慎、含蓄,行动上保守、谨慎的表现。这个词可以分为三个部首:木、衣、足,并且由22个笔画组成。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古代社会中人们严守礼仪、讲究言行谨慎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有些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一些例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用法: 1. 他虽然年轻,但在工作中总是杜口裹足,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老师要求我们在班级讨论中杜口裹足,要慎重选择每个字眼。 一些与《杜口裹足》相关的词语包括: 1. 谨言慎行:意为言行谨慎,形容人自律严谨。 2. 包藏祸心:意为隐藏心思,暗中有不良企图。 3. 心口如一:意为内心和口中说的话一致,形容人诚实坦率。 反义词方面,没有一个单一的词语与《杜口裹足》完全相反,但可以使用一些含义相对的词语,如: 1. 直言不讳:意为说话直接坦率,不加掩饰。 2. 放言高论:意为说话夸张自大,不切实际。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