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贫穷。《左传·昭公十年》:“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宋书·后妃传·孝懿萧皇后》:“初, 高祖 微时,贫约过甚, 孝皇 之殂,葬礼多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阳大明》:“ 明 谢曰:‘身居贫约,且在父丧,不敢覬富寿也。’” 清 程先贞 《和萧韩坡谒夷齐庙》:“扣马一言违,何如贫约死。”
(2).指穷困的人。 元 欧阳玄 《元赠奉议大夫枢密院判官骁骑尉追封浦江县子郑府君墓碑铭》序:“性勤俭,任事不惮劳,有餘即好施,见里之贫约,必思有以賑之。”
(3).简朴。《新唐书·虞世南传》:“ 世基 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 世南 躬贫约,一不改。”
“贫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贫穷(、、)
指经济困窘、生活匮乏的状态。例如《左传·昭公十年》提到“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意为国家将粮食分给贫困孤寡之人;《宋书》中记载“高祖微时,贫约过甚”,描述人物未显达时的穷困境遇。
2. 指穷困的人(、)
作为名词使用时,代指贫困群体。如元代欧阳玄在碑铭中写道“见里之贫约,必思有以赈之”,强调对贫困者的救济。
3. 简朴(、)
形容生活作风节俭朴素。例如清代程先贞的诗句“何如贫约死”,暗含安于清贫、不求奢华的品质。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可通过参考汉典和《夷坚乙志》《宋书》等文献进一步考证。
《贫约》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贫困和约束的意思。
《贫约》的部首是贝,笔画数为7。
贫的部首是贝,笔画数为4。
约的部首是纟,笔画数为7。
《贫约》由《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收录,源自于古代汉语。
《贫约》的繁体字为「貧約」。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贫约可能采用不同的写法,但现代常用的写法为「贫约」。
他家境贫约,无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政府对于贫约地区的援助力度逐渐加大。
贫困、约束、贫苦
贫困、贫穷、贫苦
富裕、富饶、富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