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贫穷。《左传·昭公十年》:“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宋书·后妃传·孝懿萧皇后》:“初, 高祖 微时,贫约过甚, 孝皇 之殂,葬礼多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阳大明》:“ 明 谢曰:‘身居贫约,且在父丧,不敢覬富寿也。’” 清 程先贞 《和萧韩坡谒夷齐庙》:“扣马一言违,何如贫约死。”
(2).指穷困的人。 元 欧阳玄 《元赠奉议大夫枢密院判官骁骑尉追封浦江县子郑府君墓碑铭》序:“性勤俭,任事不惮劳,有餘即好施,见里之贫约,必思有以賑之。”
(3).简朴。《新唐书·虞世南传》:“ 世基 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 世南 躬贫约,一不改。”
"贫约"是由"贫"与"约"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特指经济困窘且生活俭朴的双重状态。该词最早见于汉魏典籍,现作为书面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体系。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贫约"定义为"贫穷俭约"的复合义项,指物质匮乏与节制用度的双重特征(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10册)。《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其多用于描述士人阶层在困顿中保持节操的生活状态。
二、单字溯源 "贫"在《说文解字》中释作"财分少也",甲骨文呈现房屋内存放贝币极少的意象;"约"则从糸部,本义为缠束,引申为节制约束。《说文解字注》强调二字组合后产生"因贫而俭"的语境限定(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三、古籍用例 《后汉书·韦彪传》载"彪清俭好施,禄赐分与宗族,家无余财,世称其贫约",展现士大夫清廉自守的形象(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五十二)。《宋书·孝义传》"家世贫约,兄弟采梠自给"则反映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入书面语范畴,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作品。在语言实践中,"贫约"常与"显达"构成反义对举,如"不慕显达守贫约"的诗文表达(来源: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贫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贫穷(、、)
指经济困窘、生活匮乏的状态。例如《左传·昭公十年》提到“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意为国家将粮食分给贫困孤寡之人;《宋书》中记载“高祖微时,贫约过甚”,描述人物未显达时的穷困境遇。
2. 指穷困的人(、)
作为名词使用时,代指贫困群体。如元代欧阳玄在碑铭中写道“见里之贫约,必思有以赈之”,强调对贫困者的救济。
3. 简朴(、)
形容生活作风节俭朴素。例如清代程先贞的诗句“何如贫约死”,暗含安于清贫、不求奢华的品质。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可通过参考汉典和《夷坚乙志》《宋书》等文献进一步考证。
暗点头八白室本适边商边缘鄙躁藏擪残害敞朗麤词踶踣氐羌堆堵非贰飞来峰酆城狱高奇光前裕后姑姊劾治火丁蛟川矫虔交泰继立静脉俊举蜋蚁连六连序醴酪邻家笛龙书漏迹马冠牦旄勉勖冥旴谟范摩托裊丝陪堂朴俭评薪品望穷逼泉骨入境丧取神峯省庭受律税说铁舩通治煨干避湿桅樯响导遐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