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鹿头关的意思、鹿头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鹿头关的解释

古关名。 唐 置,在 四川省 德阳市 鹿头山 上,为 西川 防守要地。《旧唐书·宪宗纪上》:“丁酉, 高崇文 破贼万人於 鹿头关 。” 宋 赵抃 《过左緜偶成》诗:“入覲已违龙尾道,出麾还过 鹿头关 。” 清 王士禛 《秦蜀驿程记》:“有碑题 汉 龙凤 二公祠,东 鹿头关 ,即 士元 墓。”亦省称“ 鹿头 ”。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闢 党聚谋, 鹿头 是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鹿头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其名称由来、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名称由来与地理定位

据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载,鹿头关因山得名,位于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鹿头山,是唐代剑南道重要关隘。其山形似鹿头,地势险峻,控扼成都平原北部门户,故称“鹿头关”。宋代《太平寰宇记》补充说明,此地为“两山相对如鹿角”,进一步印证其地形特征。


二、历史军事价值

  1. 交通咽喉

    鹿头关地处金牛古道(古蜀道主干线),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必经之路。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其“扼两川之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2. 唐代平叛要冲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据险叛乱,名将高崇文率军强攻鹿头关,破关后直取成都,奠定“元和中兴”关键一役(《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三、文化象征与遗址现状

鹿头关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蜀道艰险,如杜甫《鹿头山》诗云:“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现代考古证实,关址留存唐代夯土城墙及烽燧遗迹,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学术定论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编)“鹿头关以山形为名,唐置,故址在今四川德阳北,为成都平原北部屏障。”其历史地位与地理坐标已成学界共识。


参考资料:

  1.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
  2.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
  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
  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5. 四川省文物局《四川文物志·关隘卷》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鹿头关是中国古代重要关隘,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定义

鹿头关是唐代设置的军事关隘,位于今四川省德阳市鹿头山(现属罗江区),为西川地区(今四川西部)的防守要地。其名称源于所处山体形似鹿头,且扼守蜀道咽喉,是成都平原北部的最后一道屏障。

二、地理位置与名称演变

  1. 东汉至唐代
    东汉时称“绵竹关”,唐代更名为“鹿头关”,因关隘建于鹿头山而得名。
  2. 五代至现代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王建将关址移至黄许镇绵远河畔,并借用刘备与庞统换马的历史典故,更名为“白马关”。如今白马关景区仍保留宋代苏轼题写的关名碑刻。

三、历史事件与传说

  1. 军事地位
    唐代高崇文曾在此大破叛军万人(《旧唐书》记载);宋代赵抃、清代王士禛等文人均在诗文中提及此关。
  2. 三国关联
    与庞统密切相关:刘备攻蜀时,庞统在鹿头山落凤坡中伏身亡,后张飞在此点将破敌;三国末期诸葛瞻亦在此抵御邓艾,最终战死导致蜀汉灭亡。

四、现代状况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白马关景区官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春宝轝不知老之将至诚令持戈试马吃空额辞人荡析道祭电赩地锦东北虎东灵多采放头飞邻肺脏凤曲凤头妇事敷藻感厉高华各抒所见公分公料海旁禾卉闳通建标监奴锦帏絶境拉链了辩两口子马浪荡梅花笛眉怃末职纳污藏垢拿捉嫋娜偏驾毗离千刀万剐请准秋场球猎三期贤佞色仁行违沙龙社树抒笔私夫潭濑晩帆文身断发小冯君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