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小炮艇。船身极小,故称。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日》:“西国巡海快船而外,另有砲船一类,其大者亦能行远;小者专以往来浅水,扼守口隘, 英国 号曰蚊子船。”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水师》:“蚊子船者,助守砲臺及海口之船,状其渺小而名也,船仅十五六丈,吃水仅六七尺。”
"蚊子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船舶类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19世纪后期清政府向英国定制的小型近海防御舰艇,因船体轻巧、行动敏捷如蚊而得名。该词包含三层释义体系:
一、词源定义 据《近代汉语船舶词汇考释》(商务印书馆,2019)记载,该术语最早见于1875年《申报》对清政府军购的报道,英文原名"Rendel Gunboat",由英国舰船设计师伦道尔(George Rendel)命名。因船体长宽比达8:1的流线型设计,中文取其"细长灵活"特征类比昆虫命名。
二、技术特征 中国海军博物馆官网资料显示,该类舰艇标准排水量约250吨,配备1门11英寸后膛巨炮,吃水仅2米,最高航速10节。其战术定位为"浅水重炮舰",依托近岸炮台形成梯次防御体系。但受限于吨位,远洋作战能力较弱。
三、历史评价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中华书局,2020)指出,清政府在1875-1884年间共购置11艘蚊子船,每艘造价约15万两白银。这种"移动炮台"在甲午海战中暴露机动性不足的缺陷,最终被更先进的巡洋舰取代,但其开创了近代中国定制外洋军舰的先例。
“蚊子船”是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军舰,其含义和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蚊子船又称“伦道尔炮艇”,是英国设计师乔治·伦道尔于1867年设计的小型炮艇。其核心特点是在小吨位船体上安装大口径火炮,主要用于近海防御,被称为“可移动的浮动炮台”。
设计背景与用途
历史应用案例
中国在清末曾从英国购入13艘蚊子船,数量仅次于英国。甲午战争中,蚊子船在威海卫等战役中支援陆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拦截日军追击清军)。
其他相关解释
部分词典将其扩展为“比喻微小事物”的成语,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引申义,主要含义仍以军事术语为主。
蚊子船的核心含义是19世纪的特殊防御舰艇,兼具“小体型+重火力”的反差特点。其名称来源既反映船身轻小,也暗喻其战术威胁性。
百尺楼匾短比里参讨昌旺诚勇重头刀槊大手笔大象口里拔生牙东西易面陊剥度无极洏洏飞沉忿兵干冰鳱鴠顾头不顾脚轰鸣黄草贿通交横架屋叠床进耕金壶墨汁来仪览观盲风弥亘岷蜀腻旗忸忕飘旋僻野剖辞谦愿请战穷沮魌头区划入网射宫生花妙笔勝友十二时盘矢口猖言识略诗瓢收藏竦肩苏白素襟锁口题笔嶀嵊先师仙藻下忠信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