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2).喻指恶人。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门墙见狼狈,案牘闻腥臊。”
(3).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 更始 二年春, 世祖 自 蓟 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 信都 独为 汉 拒 邯郸 ,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康 故吏民 杨阜 、 姜敍 、 梁宽 、 赵衢 等,合谋击 超 ……﹝ 超 ﹞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 晋 李密 《陈情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绍 口吐鲜血不止,嘆曰:‘吾自歷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4).急速,急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 仲智 , 仲智 狼狈来。始入户, 刁 下牀对之大泣,説 伯仁 昨危急之状。”《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初,后生 劭 ,自详视之,驰白 太祖 :‘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 太祖 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隋书·李密传》:“ 世充 夜潜济师,詰朝而阵, 密 方觉之,狼狈出战,於是败绩。”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5).喻互相勾结。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漕弊》:“﹝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 淮 ,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 江 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6).喻互相配合。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6*九……此等手段,必与暗6*杀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暴6*动者所能有也。”
(7).犹竭力。《南史·刘歊传》:“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 歊 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説 滁阳王 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 太祖 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8).困顿疲惫貌。《金6*瓶6*梅词话》第二六回:“可怜这 来旺儿 ,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説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 慎郎 ,入于 贾使君 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说唐》第五五回:“﹝ 盖世雄 ﹞被 秦叔宝 打了一鐧,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9).破敝不整貌。《西游记》第三八回:“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10).指邋遢。 沉从文 《大小阮》:“他见 小阮 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 小阮 到了 北京 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老舍 《骆驼祥子》三:“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11).犹尴尬。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狼狈汉语 快速查询。
“狼狈”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源于古代传说与语言演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狼狈”既可表示困顿窘迫的状态,也可指代相互勾结的负面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本义与传说溯源
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狼狈”最初指狼与狈两种动物的共生关系。传说中“狈”前肢短小,需依附狼身才能行动。这一生物特性衍生出“狼狈为奸”的成语,比喻勾结作恶的行为,如清代小说《孽海花》中便用此典揭露官场勾结现象。
引申的窘迫含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狼狈”在语言发展中逐渐抽象化,形容人陷入困境时的慌乱状态,如“狼狈逃窜”“处境狼狈”。此用法在宋代文献《鹤林玉露》中已有记载,描述战败士兵的窘迫情状。
语法功能与搭配特征
现代汉语中,“狼狈”可作形容词(如“样子狼狈”)、副词(如“狼狈地道歉”)及动词补语(如“打得狼狈”)。《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强调其常与“不堪”“万分”等程度副词搭配,强化窘迫语义。
该词的文化渗透力体现在文学、史学等多领域。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以“狼狈”刻画人物困境,近现代鲁迅杂文则借其讽刺社会乱象,印证了词汇在历时语境中的语义稳定性与表现力。
“狼狈”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áng bèi,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形容困顿窘迫的状态
指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尴尬、窘迫或疲惫不堪的样子。例如:“大雨突至,他浑身湿透,显得十分狼狈”。
比喻互相勾结(贬义)
如成语“狼狈为奸”,指坏人合伙作恶。狈是传说中的兽类,需依附狼才能行动,引申为勾结关系。
词源与传说
据《酉阳杂俎》记载,狈是一种前腿极短的兽类,需趴在狼身上才能移动,因此“狼狈”最初形容两者互相依赖的状态,后演变为窘迫或勾结的含义。
引申含义
典型语境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搜狗百科)、(360百科)等来源。
百叶箱板齿报刊抱子贬骨彼此兵精粮足播动不绝如线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草鞋亲抽答貂冕低货缔连惰性鄂被蛾緑讹寝愤邑浮动工资浮惰福基富治个人数字助理关涉核産护局迦梨迦减削僥乱静物画开包烂糟糟辣燥林棼灵巫立侍马掌昧犯梦像木笺母仪欧墨飘梁平远羌管啓蒙清器齐驱并进散灯花盛高深谋深要申展宿泊蝄蜽危竿咸豉崄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