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语。用以“驱鬼压邪”的丹书、符咒。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竭忠》:“ 河南 緱氏县 东 太子陵 仙鹤观 ,常有道士七十餘人,皆精专修习,法籙斋戒皆全。”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 元丰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宫之故址,以法籙符水为民禳禬,民趋归之。”
法籙(fǎ lù)是道教术语,原指记载天神名讳、符咒、戒律的秘典文书,后演变为道教传承体系的核心凭证。其字形结构中,“法”代表道法规范,“籙”从竹部,本义为帝王册封的文书,后引申为宗教仪典的权威记录。
从宗教实践角度,法籙包含三重内涵:
历代帝王曾将法籙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唐玄宗时期编纂《三洞琼纲》收录千余卷法籙典籍,现存明《道藏》中仍保存《太上正一盟威法籙》等珍贵文献。
(参考资料:《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官网;《中华道藏》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国宗教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法籙”是道教术语,指用于宗教仪式的符咒文书,主要功能为驱邪、祈福等。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法籙由“法”(道教法术)与“籙”(符箓文书)组成,通常指记载神祇名讳、符咒图案的丹书或符纸,用于驱鬼压邪、护身祈福。
功能与用途
文化关联
相关成语如“作法自毙”虽字面涉及“法”,但实际与法籙无直接联系,需注意区分。而诗句中提到的“法籙把除符券柄”则更贴近其宗教含义。
注意: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道藏》等经典文献或学术研究进一步考证。
闇干拜衮年百花醴百则毕星不轨惨醋蝉露称蕃诚切雌牙裂嘴粗粮大锉碓彫损帝箓兜络对床风雨恶虖恩同再造风醋分路感旧之哀构结关奏桂菀宏父槐花黄,举子忙环聚夹脑金豆京员金翦书嗑睡拉搭牢牲类会利令智昏隆宗蒙眬泡子清源山筌象诠义认知科学赡部洲山游社直寿面顺退束手无计速急素壳叹笑特此同归殊涂无弃材咸洛禊馆熙光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