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的意思、诉诸的详细解释
诉诸的解释
[resort to] 按某种方式办理
诉诸法律行动
词语分解
- 诉的解释 诉 (訴) ù 叙述,倾吐:告诉。诉苦。诉愿。诉衷情。倾诉。 控告:诉讼。控诉。上诉。申诉。败诉。撤诉。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诸的解释 诸 (諸) 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犹“之”:“能事诸乎?”。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姓。
专业解析
“诉诸”是一个汉语动词短语,其核心含义是“求助于;采取(某种手段或途径)”。它通常带有将问题、争端或诉求提交给更高权威、某种力量或特定方式来解决或处理的意味。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求助于;向……提出请求或申诉。 指将问题、争端、不满或诉求提交给某个对象(如法律、权威机构、公众舆论等),以期获得解决、裁决或支持。
- 采取;使用(某种手段、方法或途径)。 指为了解决争端、达到目的或表达诉求而动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是较为正式、激烈或终极的。
-
构成与用法:
- “诉”意为“控告;陈述;求助”。
- “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字,在这里相当于“于”,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方向。
- 因此,“诉诸”后面必须接名词性宾语,表示求助于的对象或所采取的手段。常见搭配有:
- 诉诸法律 (求助于法律途径解决)
- 诉诸武力/暴力 (采取武力/暴力手段解决)
- 诉诸舆论/公众 (向公众舆论寻求支持或评判)
- 诉诸理性/情感 (运用理性/情感的方式来说服或表达)
- 诉诸国际组织/仲裁 (向国际组织或仲裁机构提出申诉)
-
语境与色彩:
- “诉诸”常用于较为正式或严肃的语境中。
- 当宾语是“法律”、“仲裁”、“理性”、“对话”等时,通常体现一种寻求公正、有序解决的积极或中性态度。
- 当宾语是“武力”、“暴力”、“强权”等时,则带有明显的负面色彩,意味着放弃了和平协商或理性沟通的方式,转而采取对抗性、破坏性的手段。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作为汉语规范词典的代表,对“诉诸”一词有明确的收录和释义,是解释其含义最权威的依据。其定义精炼地概括了“求助于”和“采取(某种手段)”这两个核心义项。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作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机构,其学术权威性为词条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诉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诉诸”本为古文言文用法,拼音为sù zhū,核心含义是“借助某种方式或途径解决问题”。其中“诸”是双音节字,表“之于”之意,即“诉诸”相当于“诉之于”的简写。
二、结构分析
- “诉”:指表达诉求、请求;
- “诸”:即“之于”,表示动作的对象或途径。
组合后意为“将诉求提交给某种手段或对象”。
三、常见搭配与示例
- 诉诸法律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如“他决定诉诸法律维权”。
- 诉诸武力
用暴力或战争处理冲突,如“邻国争端不应诉诸武力”。
- 诉诸宗教/公论
依靠信仰或公众舆论寻求解决,如“诉诸宗教安抚心灵”。
- 诉诸思维(哲学领域)
指通过理性思考表达诉求。
四、使用场景
- 客观问题解决:强调借助外部权威或公认方式(如法律、公论)。
- 争议性表达:隐含对当前手段的否定,如“无法协商时诉诸武力”。
五、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借助、求助于、付诸。
- 英文翻译:resort to 或appeal to。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百科及教育类网页的解释,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边琐表饵材士练兵赤帷催化剂打寮道观笃睦勾牒诂经精舍厚待慧云僵持茧栗犊藠子加演精耕细作忌视酒龙诗虎救取九尾狐均拉科场苛切櫑鞞雷蜞两头虺礼眷麟髓楼兰戮勇眇漫恁们浓包噗哧敲牙取贵人民群众忍气吞声热灼阮林沙门失辞势煞石沈大海手头舒演伺望速记记号探报天山童歌铜焦頽垣败井五谏下餔香洁铣刀系颈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