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谏的意思、五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谏的解释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 汉 班固 《白6*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 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谏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五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关于进谏方式的系统性总结,其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差异,主要可分为两类解释:

一、五种进谏方式(主流解释)

  1. 讽谏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谏,通过比喻、暗示或艺术形式(如诗歌、寓言)传达意见。例如《诗经》中的讽喻传统,或借典故提醒君主潜在危机。特点是避免直接触犯君威,注重启发君主自省。

  2. 顺谏
    先肯定君主的合理观点,再引导其反思错误。例如先接纳君主情绪,再以理性分析利弊。这种方式通过降低抵触心理提高进谏成功率。

  3. 规谏
    依据礼法制度直言劝谏,强调规则性和正统性。如引用典章或圣贤之言指出君主违背道德或制度的行为。

  4. 致谏
    通过列举事实、分析后果促使君主醒悟。侧重逻辑推演与因果论证,例如用理性分析展示决策的危害性。

  5. 直谏
    直言不讳甚至冒死进谏,常见于君主严重失德时。如唐代魏徵多次激烈批评唐太宗。风险最高但效果直接。


二、其他历史分类


核心意义

五谏体现了古代“以言匡君”的政治理念,既要求臣子坚守原则,也讲究劝谏策略。其中讽谏因兼顾君威与劝诫效果,被《后汉书》列为“礼有五谏,讽为上”。这些方式至今对沟通艺术仍有借鉴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五谏

五谏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

五谏指的是五种忠告或建议,通常以文学或修辞的方式表达,以告诫或劝说他人。这五种谏言往往针对国家政治、社会风气或个人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促使人们认识到错误和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五谏由“五”和“谏”两个汉字组成。

“五”字的部首是“一”,总共有四画。

“谏”字的部首是“言”,总共有八画。

来源

五谏一词最早出现在文言文中,源自古代官员向君主献上的劝谏文。这些劝谏文分为五类,具体内容包括国家大事、政治道德、社会礼仪、军事战略和个人修养。

繁体

五谏的繁体字为「五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五谏的字形可能会根据时代和书法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然而,总体上,它的字形与现代汉字相似。

例句

1. 朝廷重臣五谏天子,希望国家能够改革进步。

2. 我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五谏,希望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组词

五谏没有固定的组词,它通常作为一个词语独立使用,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构造相关的词语。

近义词

五谏的近义词有:五劝、五言劝谏。

反义词

五谏的反义词没有固定的词语对立,因为五谏是一种劝告的表达方式,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眊百日王朝酬赛愁郁丹桂地场迭巘动手动脚法义诽讥改过作新改天皋卢宫极勾阑盥颒哈哈候人黄狖坚劲蹇仄燋夭解密继绝扶倾禁仓极饮坎深课程括访老童灵主遴择隆美露版路次洛阳伽蓝记漫应鸣火民惟邦本墨兰你追我赶弄涛旁溢骈植钳扭倩倩耆年驱扰如梦方醒撒袋三建失落感收头顺地踏地魏堤无道五牛旗午休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