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 汉 刘向 《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 汉 班固 《白6*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 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 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諫, 曹羈 是也;三曰直諫,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諫,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諫,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諫君,有五义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风諫。”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五谏汉语 快速查询。
五谏是古代汉语中关于谏诤方式的系统分类,指五种不同的进谏策略。根据《白虎通义·谏诤》等文献记载,五谏具体包括:
讽谏
以隐语、譬喻等委婉方式劝诫君主,避免直言触怒对方。如《孔子家语·辩证》提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其中讽谏为“托辞以讽其过”。
顺谏
先顺应君主心意,再借机劝谏。《左传》记载晏子谏齐景公时,常以“顺其欲而导其善”的方式达到目的。
窥谏
通过观察君主言行,选择恰当时机进言。汉代贾谊《新书》强调“谏必待间”,即谏言需契合情境。
指谏
直接指出君主过失,言辞明确。《说文解字》释“指”为“直示”,如唐代魏徵对唐太宗的直谏即属此类。
陷谏
以激烈方式冒死进谏,多用于危急时刻。《汉书·萧望之传》载有“陷谏不惜身”的典故,体现臣子舍命尽忠之节。
以上分类源自《白虎通义》《孔子家语》等经典文献,反映了古代政治伦理中“谏诤”的智慧与规范(参考来源:《白虎通义》《左传》《汉语大词典》)。
“五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关于进谏方式的系统性总结,其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差异,主要可分为两类解释:
讽谏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谏,通过比喻、暗示或艺术形式(如诗歌、寓言)传达意见。例如《诗经》中的讽喻传统,或借典故提醒君主潜在危机。特点是避免直接触犯君威,注重启发君主自省。
顺谏
先肯定君主的合理观点,再引导其反思错误。例如先接纳君主情绪,再以理性分析利弊。这种方式通过降低抵触心理提高进谏成功率。
规谏
依据礼法制度直言劝谏,强调规则性和正统性。如引用典章或圣贤之言指出君主违背道德或制度的行为。
致谏
通过列举事实、分析后果促使君主醒悟。侧重逻辑推演与因果论证,例如用理性分析展示决策的危害性。
直谏
直言不讳甚至冒死进谏,常见于君主严重失德时。如唐代魏徵多次激烈批评唐太宗。风险最高但效果直接。
五谏体现了古代“以言匡君”的政治理念,既要求臣子坚守原则,也讲究劝谏策略。其中讽谏因兼顾君威与劝诫效果,被《后汉书》列为“礼有五谏,讽为上”。这些方式至今对沟通艺术仍有借鉴价值。
按钮备忘录比至波凑册书场灶谗欺产业结构垂堂倒序都佼而上乏少费糜丰采丰屋生灾官口管窥之说规靡还欵洪亮回飈徽美坚壮捷便解战樛曲康时口采疠痟赂门辇下齧镞沤泡千迭挈缾旗籍情分侵略穷鸟触笼搉酤洒线哨哨生埋神童实付实感私廉损之又损头抵头段土狗万族诬蔑五色石下回羡赢效作谿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