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勾牒的意思、勾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勾牒的解释

拘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勾牒虽出,而隶不捕,官亦不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赵城虎》:“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詒之,诺捉虎。嫗伏不去,必待勾牒出,乃肯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勾牒是古代中国官府使用的司法文书,主要用于传唤涉案人员或执行拘捕任务,具有法律强制效力。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相关依据:


一、核心释义

勾牒(gōu dié)指古代官府签发的传讯或拘捕凭证。


二、用途与功能

  1. 传唤涉案人

    官府对案件相关人(如证人、嫌疑人)发出勾牒,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

  2. 执行拘捕

    对在逃罪犯或需收监者,凭勾牒实施抓捕,如《水浒传》中常见“发下勾牒,缉拿犯人”。

  3. 文书形式

    多由木质或纸质制成,注明被传唤人姓名、事由、到案时限及执行衙役信息。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四、字形与结构解析


五、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勾牒:官府发出传讯或拘捕人的公文。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勾牒:旧时官府捕人的文书。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勾牒:传唤犯人或当事人的官方凭证。


以上释义综合古代司法制度、字形演变及权威辞书,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考据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勾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解释

勾牒(gōu dié) 指古代官府发出的拘票,即逮捕或传讯犯人的正式文书。该词由“勾”(意为勾取、传唤)和“牒”(指官方文书)组成,强调法律执行的文件性质。

二、出处与例证

主要见于清代文学作品,如蒲松龄《聊斋志异》:

三、使用场景

用于描述古代司法程序中的文书行为,如传唤嫌疑人、执行逮捕等。现代语境中多作为历史或文学研究术语出现。

四、注意事项

需注意与“勾结”类词汇区分。部分网页(如)提到“勾结”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对词源的误读。主流解释仍以“拘票”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聊斋志异》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相关古籍注释或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当暗惑敖仓报道保极保路运动本富剥极必复晨门垂缰担幢伎调豫诋薄东园主章断络对面丰豹風波辅世覆准赶跑干曜勾子军鬼车鸟合不着侯门化笔猾头贾生泪豭豨甲紫金头银面锦绣肠酒窟谲谏局图克龛垦租矿砂累茵龙蛟茗饮木牋抛腔平易近民扑祭窃誉青襟子屈摺入望商弦沈寥士操摅骋疏傅愬告思洞檀炷图谶枭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