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楼兰的意思、楼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楼兰的解释

古西域国名, 汉 元封 三年内附。王居 扜泥城 ,遗址在今 新疆维6*吾尔自治区 若羌县 境, 罗布泊 西,处 汉 代通西域南道上。因居 汉 与 匈奴 之间,常持两端,或杀 汉 使,阻通道。 元凤 四年, 汉 遣 傅介子 斩其王 安归 ,另立 尉屠耆 为王,更名为 鄯善 。 傅介子 以立功封侯。事见《汉书·西域传上》《傅介子传》。后亦借用为杀敌立功的事典。 唐 张九龄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 楼兰 ?”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 楼兰 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明 姚茂良 《精忠记·应诏》:“出匣龙泉血未乾,平生志气斩 楼兰 。” 陈毅 《卫冈初战》诗:“ 镇江 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 楼兰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楼兰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重要城邦国家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地处罗布泊西北岸,是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分界点,都城为扜泥城,其疆域"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该词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三层含义:

一、地理概念 指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存在于今新疆若羌县东北部的绿洲城邦,系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居民建立的政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发掘报告显示,楼兰故城遗址现存三间房、佛塔等夯土建筑遗迹,印证了《水经注》"城在泽中"的记载。

二、文化意象 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始,楼兰逐渐演变为边塞诗的重要意象,象征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宋代陆游《楼上醉书》"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延续了这一文化符号。

三、考古指代 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后,该词特指罗布泊地区出土的佉卢文木牍、汉晋织锦等文物群体。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楼兰文书"包含公元3-4世纪的官方档案,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和商贸活动。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楼兰”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地理与历史背景

  1. 地理位置
    楼兰是古代西域的城邦国家,遗址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西北角、孔雀河南岸,地处丝绸之路南、北分道的咽喉要冲。其名称含义与“蒲昌海”(即罗布泊的别称)相关,意为盐泽或荒漠中的绿洲。

  2. 历史沿革

    • 早期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公元前3世纪受月氏统治,后归匈奴管辖。
    • 汉朝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前77年,汉昭帝派傅介子刺杀其王安归,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若羌县附近)。
    • 衰落与消亡:公元4世纪后,因水源枯竭(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战争破坏及生态恶化,楼兰逐渐荒废,最终消失于史册。

二、文化与经济地位

  1. 丝绸之路枢纽
    楼兰作为东西方贸易中转站,汇聚了中国、波斯、印度等地的商人,流通丝绸、香料、珠宝等商品,被誉为“开放繁华的大都市”。考古发现汉文、佉卢文木简及融合多元文化的陶器、铜器,印证了其文化交流的盛况。

  2. 生态与军事冲突

    • 楼兰的消亡与过度砍伐树木(如胡杨林)、土地沙化及生物入侵(如蝼蛄泛滥)密切相关。
    • 作为汉匈争夺的军事要地,频繁战争加速了其衰落。

三、现代研究与保护

  1. 考古发现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重新发现楼兰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包括丝绸残片、佛教建筑遗迹等,揭示了其辉煌历史。

  2. 文化传承
    近年若羌县联合学术机构出版《楼兰历史文物图集》等著作,系统整理楼兰文化,推动其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四、文学与象征意义

“楼兰”在诗词中常象征边塞功绩(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现代则隐喻神秘消逝的文明或难以征服的困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楼兰的考古成果或文化细节,可参考权威博物馆及学术出版物。

别人正在浏览...

悲端边垣表仪骋迈宠鹤楚匠麤健道真耳背发电量匪忱巩固阵地豪纵贺屯后影解溲急荒极目远望姬姒鹫章季指举撮开饭考点稂莠嗹马列子林杪留底硫化物六街马蚿面首内部矛盾捻烦逆击爬沙頩颜埤堄品物欠籍饶羡人民城郭三复擅自十二红世济施医十一月塌岸探针田家翁通天台驼车讬幽亡户亡为晩志五顶溪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