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表饵的意思、表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表饵的解释

汉 贾谊 上疏论 匈奴 ,提出五饵三表作为制服单于的办法。后因以“表饵”指对付敌方的策略。 唐 白居易 《御戎狄策》:“故 王恢 陈征讨之谋, 贾生 立表饵之术。” 明 黄瑜 《双槐岁钞·何左丞赏罚》:“ 真 ( 何真 )第三子 贵 ,曰 何三舍 者,与 从简 皆勇而有谋,素相合, 从简 力请 贵 同往,密为表饵之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表饵"是古代政治术语,指古代帝王对边疆民族采取的"表面安抚"与"物质引诱"相结合的双重策略。该词由"表"(表面举措)与"饵"(利益诱惑)复合构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具有以下三层核心内涵:

一、政治手段层面 指通过册封官职(如唐代设立的羁縻州制度)、赏赐印绶等表面形式确立君臣名分,同时以财物赏赐(如丝绸、粮食等战略物资)作为利益诱饵,形成"虚名+实利"的政治控制体系。这种策略在《旧唐书·李绛传》中体现为"示以表饵,渐可羁縮"的实施原则。

二、军事防御层面 作为替代军事征伐的柔性边防策略,常见于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防御体系。《资治通鉴》注疏将其解释为"以虚名表异,以实利饵之"的军事缓冲手段,通过定期朝贡赏赐避免边境冲突。

三、文化象征层面 在儒家"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政治理念下,"表饵"策略承载着"以夏变夷"的文化同化功能。宋代《武经总要》特别强调该策略"非徒饵之,实化之也"的双重属性,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利益输送,也蕴含文化价值观的输出。

该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第8册第1054页)中被定义为"封建统治者以官职、财物为手段笼络异族,使其归附的政治策略",其词义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从"服事体系"向"朝贡体系"转化的历史轨迹。

网络扩展解释

“表饵”是一个历史典故性词汇,源自汉代贾谊提出的对外策略,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背景 “表饵”出自汉代贾谊的《论匈奴疏》。贾谊为应对匈奴侵扰,提出“五饵三表”策略:

二、词义演变 原指贾谊的具体策略,后演变为泛指制衡敌方的谋略手段,包含软性怀柔与制度威慑的双重含义。如唐代白居易《御戎狄策》用“表饵之术”指代外交策略。

三、构成解析

四、应用示例 明代黄瑜《双槐岁钞》记载何真用“表饵之术”平定叛乱,即通过利益分化与威慑并用的策略。

提示:该词属于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于研究古代军事策略的文献中。若需进一步了解贾谊“五饵三表”的具体内容,可查阅《汉书·贾谊传》。

别人正在浏览...

啽哢豹直标押别壄不问三七二十一差补豺羹畅好常势刬灭叱詈侈欲丑媟垂音当紧淡粥独轮方皇放疗梵轮氛坌符伍革序供御囚汉阴机槐铉花农迦楠浆粉杰思精当旌録纪统集议刻牙鬼夸诩愧慙兰单览省腊田黎献镂襜民丁逆邪瑞物撒眸身孕沈藴受学蜀布说知肆欲秃笔頽势妄念晩志未竟之志文漪飨国仙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