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素质的意思、素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素质的解释

(1) [diathesis]∶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

(2) [quality]∶事物本来的性质

(3) [accomplishment]∶素养

军事素质

(4) [white texture]∶白色的质地

详细解释

(1).白色质地。《逸周书·克殷》:“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尔雅·释鸟》:“ 伊 洛 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翬; 江 淮 而南,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鷂。” 唐 杜甫 《白丝行》:“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明 高启 《送周复秀才赋行李中一物得纨扇》:“不画乘鸞女,应怜素质新。”

(2).白晳的容色。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盈盈素质,灼灼娇姿。”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融酥作骨,摶粉为肌,素质艷光,虽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3).事物本来的性质。《管子·势》:“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 晋 张华 《励志诗》之四:“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清 汪懋麟 《忆秦娥》词:“天然素质铅华贱,从教傅粉 何郎 羡。” 朱光潜 《艺文杂谈·欧洲书牍示例》:“ 罗马 在鼎盛时代,文艺的发达登峰造极,书牍的素质也因之提高。”

(4).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亦指素养。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我想:正是这些风雨、阳光、大树、小草……长年累月地陶冶了他的品德和素质。” 孙犁 《澹定集·答吴泰昌问》:“按照我的身体素质,我已经活得够长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素质"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维内涵的复合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事物本来的性质"和"人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这一解释涵盖先天禀赋与后天培养的双重特性。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素"字取"本真、原有"之义,"质"指事物根本属性,二字组合形成"本质特性"的核心语义。

在心理学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大辞典》指出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机能、感官敏锐度等生物学基础,这类特质构成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教育学视角下,教育部《教育学术语标准》强调素质是"通过教育训练形成的知识内化状态",表现为道德品质、专业能力、创新意识等可塑化特征。

社会学研究显示,该概念已延伸至群体层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材将公民素质解构为法律意识、公德观念、生态责任三大维度,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个体社会化程度的要求。语言学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特别指出,当代语境下"素质"常特指"符合社会期待的综合能力",这一用法常见于人才评价与组织管理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素质”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生理学角度
    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官器官等先天条件。例如《辞海》将其定义为“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特点”。

  2. 社会学角度
    广义上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涵盖文化水平、健康状况、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情商等。例如提到“素质是沟通层次与印象品位的综合体现”。

  3. 教育学角度
    强调后天培养的能力,如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德、智、体等基本条件。


二、核心分类

根据、4、9等资料,素质可分为以下五类:

  1. 道德素质:道德观念、情感与行为规范(如诚信、责任感)。
  2. 智力素质:思维、记忆、创造力等认知能力。
  3. 身体素质:健康状态、运动能力及生理机能。
  4. 文化素质: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
  5. 技能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如沟通、管理能力。

三、延伸解读

  1. 先天与后天的结合
    素质既包含遗传的先天特质(如反应速度),也包含后天通过教育、实践形成的稳定属性(如职业素养)。

  2. 社会评价标准
    常被用于衡量个体行为是否符合公共规范,例如公共场所是否遵守秩序。

  3. 历史词义演变
    古汉语中曾指“白色质地”(《逸周书》)或“事物本原性质”(《尔雅》),现代含义已扩展至综合能力评价。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类或案例,可查看来源网页(如列举的6类素质)。

别人正在浏览...

懊憹儦儦摛翰出溜达能顶笔都要番番非笑桂殿兰宫寒燠嗃唠谎说胡揪节印儆戒惊寤姬仆攫閷槛窗矿术拦工劳伐连山眉林涛马槽眸瞯逆封捧手鹏游蝶梦千古一律气候青蜩然不日畿散音扫扫地出门僧伽棃瑟韵设伏生产率身故慎容适遘实习厮系泗州戏随风倒檀府桃花命铁鑛铁爬庭右童心韡如卧褥香炉悟境线虫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