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测推算天象。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宪象之为宪也,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原注:“宪象之宪,作推步解,非宪书之名。”
“宪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天象观测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宪象”指观测、推算天象,主要用于描述古代通过天文现象进行历法推算或占卜的行为。其中“宪”在此处并非指法令,而是“推步”(即天文历法计算)的引申义。
语源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中》:“钦明之为敬也,允塞之为诚也,宪象之为宪也,皆先具其实而后著之名也。”原注特别强调“宪象之宪,作推步解,非宪书之名”,说明“宪”在此指天文推算。
构成解析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天文历法活动,例如《说文解字序》提到庖牺氏“仰观天象”后“以垂宪象”,暗示通过天象启示创造符号系统(如八卦)。随着语言演变,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宪象”是古代天文历法领域的专有词汇,强调通过观测和数学推算理解天象规律。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可参考章学诚《文史通义》或《说文解字序》相关章节。
宪象(xiàn xi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宪和象两个部分。宪字的部首是宀,象字的部首是⺮。
宪字的笔画数为9画,象字的笔画数为11画。
宪象的来源:宪意为宪法,象意为形状或样子。宪象一词出自《论语·为政》篇,原句为“君子有至于是邦也,必也聪,乡也守。所闻见于色者,先观其政。”其中的“观其政”一词即指观察一个国家的形状,即宪象。
宪象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憲象」。
在古时候,宪字的写法为「讠䖒丸」,象字的写法为「象勺豕⺮王尸」。
例句:
1. 这部法律的宪象非常完善。
2. 领导者应该注意自己的宪象,给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组词:宪法、宪章、宪政、象征。
近义词:样子、形态、外形。
反义词:乖像、异样、变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