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的意思、泗州戏的详细解释
泗州戏的解释
安徽省 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 泗州 (州治在今 安徽省 泗县 )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 淮河 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词语分解
- 泗的解释 泗 ì 〔泗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鼻涕:涕泗(眼泪和鼻涕)。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泗州戏,又称“拉魂腔”,是中国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淮河两岸的皖北地区,尤其以泗县、蚌埠、宿州为中心,在苏北、鲁南、豫东等地也有广泛影响。其名称“泗州”源于历史上重要的州府地名(大致涵盖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后成为剧种名称。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
名称由来与核心特征:
- “拉魂腔”的别称:这是泗州戏最生动形象的别称,直接体现了其艺术魅力。其唱腔高亢婉转、旋律优美、情感浓烈,尤其以女腔的“花腔”和“小嗓子”演唱最为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民间形容其唱腔能“拉”住人的魂魄,故得名“拉魂腔”。这一名称比“泗州戏”更为古老和民间化。
- “泗州戏”的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规范地方戏曲名称,因其主要流行区域和艺术源头与古泗州地区密切相关,于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这标志着其从民间草台班社走向规范化、剧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
历史渊源与发展:
- 泗州戏起源于清代中叶(约18世纪中后期),由鲁南、苏北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如“肘鼓子”、“太平调”等)传入淮北,与当地语言、民歌小调、劳动号子、生活音调相结合,并吸收融合了花鼓、秧歌等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成形。
- 早期表演形式简单,多为“唱门子”(沿门卖唱)、“跑坡”(在集市、庙会打地摊演唱),角色以“一生一旦”或“一生一旦一丑”为主,称为“两小戏”或“三小戏”。
- 20世纪50年代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专业剧团,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戏,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得到系统化发展,影响力迅速扩大。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艺术特点:
- 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包括【慢板】、【二行板】、【快板】、【紧板】、【垛板】、【导板】、【哭板】、【咽板】、【连板起】、【撩也子】等。其音乐特色鲜明,女腔婉转华丽、花腔丰富(如“叶里藏花”、“含腔”、“柔腔”等),男腔质朴高亢、粗犷豪放。伴奏以柳叶琴(主奏乐器,音色清脆明亮)为主,辅以笙、笛、二胡、琵琶、扬琴、大锣、铙钹、梆子等。
- 表演风格:生活气息浓郁,表演生动活泼,乡土特色鲜明。尤其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运用,特别是手势(“腕子功”)和步法(如“压花场”中的各种步态)变化多端,极具表现力。旦角的“趱功”(模仿小脚妇女行走)是特色表演技巧之一。语言采用淮北方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 行当与剧目:行当划分由早期的“两小”、“三小”发展为较齐全的生、旦、净、丑。传统剧目有“大戏”(如《四告》、《大书观》、《皮秀英四告》、《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等)和“小戏”(如《拾棉花》、《走娘家》、《打干棒》、《拦马》等),多反映民间生活、爱情故事、伦理道德和历史传说。现代戏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
-
文化价值与地位:
- 泗州戏是淮北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被誉为“淮北人民的精神食粮”。
-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研究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淮河流域文化、民间艺术形态的重要载体。
- 其独特的“拉魂腔”音乐体系和生动活泼的表演艺术,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地方色彩。
引用参考来源: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 泗州戏项目页面:提供官方认定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代表剧目及传承保护信息。 (来源: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770/)
-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 对泗州戏作为安徽重要地方剧种的介绍,包含其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 (来源:http://ct.ah.gov.cn/)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泗州戏专题页面:详细介绍其音乐唱腔、表演特色、代表艺人及文化背景。 (来源:http://www.ahfy.cn/)
网络扩展解释
泗州戏是安徽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原名“拉魂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艺术特色的综合说明:
一、起源与发展
泗州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期),最初源于江苏海州一带的民间曲调“猎户腔”和“太平歌”,后传入安徽泗州(今宿州市泗县)并融合当地文化发展成型。其名称于1952年正式定为“泗州戏”,与山东柳琴戏、江苏淮海戏同属“拉魂腔”分支,形成“南路泗州戏、北路柳琴戏、东路淮海戏”的分布格局。
二、艺术特色
-
唱腔与音乐
- 采用“怡心调”唱法,演员可自由变换腔调,女声尾音常翻高八度,形成独特的“拉魂”效果。
- 伴奏以柳叶琴(土琵琶)和牛角梆子为主,遵循“弦包音”原则,即乐器需配合唱腔即兴调整节奏。
-
表演形式
- 以“压花场”舞蹈为基础,动作包括“旋风式”“燕子拨泥”等,融合花鼓灯舞蹈元素。
- 早期表演形式简单,常由单人自弹自唱或小型戏班(约8-9人)演出,20世纪后逐渐形成固定剧场演出模式。
三、剧目与传承
现存传统大剧目67出、折子戏80余出,以生活小戏和现代戏为主。代表性传承人包括李宝琴、周凤云等艺术家,宿州、蚌埠为发展中心,蚌埠市政府和宿州艺术研究所均设有专门保护机构。
以上内容综合了淮北、蚌埠、宿州等多地政府及研究机构的权威资料,若需进一步了解剧目名录或当代创新案例,可查阅相关政府文化网站。
别人正在浏览...
剥掠包租标功不成才不解事不屠何才语常势车盖黜升诞漫儋崖倒装门定武石地癖多米尼加联邦二冬非道德主义宫词光源郭细侯洪泽湖侯头皇条昏昏噩噩祜休虀虀经营方式近捷棘围搕拌客道客机揆量坤轴利滚利流目漫澜面颔妙声乃老暖色啪哒铍掩且犹秦家起样散亡沙发榻墒垅生拉硬扯使者试奏水位私蓄孙郎团结一致尾气苇籥挦绵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