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 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 应劭 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下阶为士庶人。’”因以“台符”喻指宰相之职权如中阶,有承上启下之功用。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左右置相,以总吾喉舌之司;东西分臺,以斡我钧衡之任。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
朝廷的诏书。《北史·元暹传》:“﹝ 暹 ﹞欲规府人及商胡富人财物,诈一臺符,誑诸豪等,云欲加赏。一时屠戮,所有资财生口,悉没自入。”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嘉祐 八年, 丰城 李君仪 为 袁州 军事推官。明年,被臺符,权知 萍乡县 事。”
"台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其内涵可从字形、词源及文献用例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构成 "台"本义为星宿名(三台星),《说文解字》释为"说也",后引申指官署建筑(如尚书台)或敬称(如台端)。"符"原指朝廷传达命令的竹制信物,《周礼·地官》载"门关用符节",后衍生出符合、征兆等义。二字结合构成"台符",最早见于汉代纬书,特指天降祥瑞之兆。
二、典章制度义 在官方文书中,"台符"指三公府署签发的公文凭证。据《通典·职官典》记载,汉晋时期三台(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发布的政令文书统称台符,具有法定效力。唐代杜佑注曰:"台符者,三台之符命也。"
三、天文谶纬义 《春秋元命苞》等纬书将"台符"解释为"三台星象应合帝王德政"的天人感应现象。《晋书·天文志》记载:"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色齐君臣和,台符明列宿理。"此义项在历代帝王本纪中多用于祥瑞记载。
四、文献例证
该词现代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但在研究古代天文历法、职官制度、谶纬文化时仍具学术价值。主要参考资料为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相关条目。
“台符”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古代文献和星象学说,主要用法如下:
词源背景
“台符”源自《汉书·东方朔传》中的“泰阶六符”之说,泰阶指三台六星(每台二星),分别对应天、地、人三阶。其中,中阶象征诸侯公卿,即宰相之位,承担承上启下的职能。
政治寓意
在宋代文献如赵与时《宾退录》中,“台符”被用来比喻宰相的权责,如“居中如鼎足之峙,承上若台符之联”,强调其协调君臣、维系朝政的作用。
部分文献中,“台符”也被借指朝廷颁布的诏书或符命。例如《北史·元暹传》记载,元暹曾伪造“台符”骗取财物,此处“台符”即代指官方文书。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亦有类似用法,但此义项相对少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注疏及宋代政论文集。
宝册宝葫芦的秘密暴死褊逼辩诘犲狼蟾宫扳桂朝霭朝贡椿龄大程丹景鼎成龙去低水位冬候鸟东诸侯傅说霖工具苟妄光棍光浄关情脉脉归桡骇奇合刊横幅鸿毳还魂丹晦在讳字火环尽言掎挈伺诈刊勒枯骸量子力学敛手待毙迷君某地末艺喷蛆辟隐破罐破摔虔竦栖禅碁逢敌手七军侵挪神资石板诗肠湿哭乾啼蚀啮宿愤素意天墀威绩违遶温洁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