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ully speak out]∶把话都说完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 [speak bluntly or outright]∶无保留的话;直言
唯善人能受尽言
(1).竭尽其言。《易·繫辞上》:“书不尽言。” 孔颖达 疏:“书所以记言,言有烦碎,或 楚 夏 不同,有言无字,虽欲书録,不可尽竭於其言,故云书不尽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
(2).犹直言。谓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国语·周语下》:“唯善人能受尽言, 齐 其有乎?” 唐 李翱 《论事于宰相书》:“承阁下厚知,受奬擢者不少;能受阁下德而献尽言者未必多人。”《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我 徐信 也是个慷慨丈夫,有话不妨尽言。”《西湖佳话·白堤政迹》:“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总是一般,何分内外?”
“尽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竭尽其言
指将想说的话全部表达出来,毫无保留。例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无法完全传达思想)。
直言不讳
强调坦率、毫无保留地表达观点,常见于劝谏或真诚交流的语境。如《国语》中“唯善人能受尽言”(只有贤者能接受直言)。
古籍用例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如“尽言相思之苦”“尽言利弊”等。
“尽言”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坦诚沟通的重视,常用于强调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或人际交往的真诚性。需注意语境,如劝谏时需考虑对方接受度(参考《国语》“唯善人能受尽言”)。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处,可查看、3、4的原始内容。
《尽言》是一个常用于古代文献中的成语,意思是尽情地发表言论,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尽言》的部首是言字的右边部首讠,拆分后可以得到“尽”和“言”两个部分。
“尽”字的四笔依次为横、捺、竖、横,总共四笔。
“言”字的六笔依次为撇、横、竖、横、撇、捺,总共六笔。
《尽言》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记录了古代国君对臣子的听政之道,鼓励臣子直言敢谏。
《尽言》的繁体字为「盡言」。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一些变化,「盡言」的写法在古时候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和现代的《尽言》相似。
1.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要勇于尽言,报道真实的新闻。
2. 他在会议上尽言,提出了一些改善公司运营的建议。
3. 老师鼓励学生尽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表达、言辞、言语、言论、发言、宣言、言传身教。
畅谈、坦言、慷慨陈词、直言不讳。
缄口、保持沉默、闭口不言。
案晷诐论长生钟称王称伯澄坐斥正传尸痨疵垢澹冶都府独轨铁路二十四诗品缝缝连连富庶个能跟手钩挐贯彻鼓励鹤骨松姿和婚洪施黄屦江妃佩筋根酒国酒家佣救世军计值儁德克架谩誺名标青史拗开偶方佩璜平方米品论婆欢喜牵致清殄情杂荣启乳狗桑干森梢剩水残山笙舞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视履水火不避四显铁胎痛定微躯瓮天之见五部洲消化系统玺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