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补缺失。 清 郑弘能 《忠愍公<北山文集>跋》:“而 曹君 良求 者,参误订闕,相与观成,而是集之鐫,倏矣。”
《汉语大词典》对"订阙"的释义为:校订补正文献中的缺漏讹误。该词由"订"与"阙"两个语素复合构成,"订"取《说文解字》"平议也"之本义,指考校修正;"阙"通"缺",据《康熙字典》载"阙,失也,过也",特指文本中的缺失与谬误。
此术语常见于文献校勘领域,如清代朴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运用此法:"凡所订阙,皆取证他书,旁引曲证"。现代学者继承此传统,如中华书局《古籍校注凡例》规定"遇底本明显讹脱处,据善本订阙补正"。
词义演化可追溯至东汉郑玄《毛诗笺》"订其阙失",至宋代方岳《深雪偶谈》发展为固定术语。当代《古籍整理术语手册》将其列为专业术语,定义为"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校正文字错漏的学术工作流程"。
“订阙”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dìng quē(部分来源标注为“dìng què”)。其中“订”为左右结构,“阙”为半包围结构。
词义解析
指订补缺失,即通过修订补充缺失的内容。该词常用于文献校勘或文本整理场景,例如清代郑弘能在《忠愍公<北山文集>跋》中提到“参误订闕,相与观成”,即通过订正错误、填补缺失来完成文集编纂。
用法与示例
多用于学术或古籍整理领域,强调对文本的完善。例如:“曹君良求者,参误订闕,相与观成”,表明通过协作修订使文集趋于完整。
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中提到的清代跋文案例。
豹头枕宾馆测探嗔恼寸阴是惜大后天断纤对台戏反葬焚祷風爐负浪诖误椁室鸿健红模子黄皮寡瘦华臧讳死劫婚鸠子举债考限恳苦媿色疗贫列人漓漓陵岑柳情花意罗镜律学抹牌摩霄脑合农收恧恧磐桓弃剑倾家败产上方生描沈菀食不充肠瞬睒书评暑期倏然四堵墙私论贪悖倜傥驮架万寿节萎蔫畏葸文郎吴趋象龟谢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