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缩慄 ”。畏缩战栗。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彊梁之兇,销鑠缩栗,迎风而委伏。”《新唐书·李愬传》:“会大雨雪,天晦,凛风偃旗裂肤,马皆缩慄,士抱戈冻死於道十一二。” 宋 陆游 《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老吏宿姧,畏慑缩栗,不敢輒动。”《金史·世祖纪》:“凝寒不缩栗,动止不回顾。”
(2).草木萎谢貌。《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 汉 郑玄 注:“肃谓枝叶缩栗。” 孔颖达 疏:“缩栗,言枝叶减缩而急栗。”
“缩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用例和现代词典释义,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言或特定文学语境。
《缩栗》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缩和栗。缩的部首是缶,笔画为6;栗的部首是木,笔画为5。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具体可参考《说文解字》。根据研究,最初的写法为「缩栗」而不是现在的「缩栗」。古时候的写法为:缐栗,后来的演变产生了现代汉字中的「缩栗」。
在繁体字中,「缩栗」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缐栗」,也有其他变体写法如「缍栗」。这些写法可能是因为当时字形和书写方式的不断演变而产生差异。
以下是一些例句来帮助理解「缩栗」的用法:
1. 他在寒冷的天气中缩栗着等待公交车。
2. 当她听到恐怖的消息时,她不禁缩栗了起来。
3. 我对这个谣言感到不安,心里不禁缩栗。
组词:缩短、缩小、栗子、栗色。
近义词:战栗、颤栗。
反义词:舒展、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