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珠树”的略语。 晋 庾阐 《扬都赋》:“林蔚八桂之丛,色燿三珠之华。” 宋 程俱 《古钓台歌》:“投竿百犗何足道,直拂三珠挂瑶草。”
(2).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北周 庾信 《伤心赋》:“三虎二龙,三珠两凤,并有山泽之灵,各入熊羆之梦。” 宋 刘克庄 《鹊桥仙·林侍郎生日》词:“掌中原自有三珠,更检校诸孙夜读。”
(3).“三珠符”的略语。 元 萨都剌 《送管十班监宪除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三珠”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三珠树”的略语
指古代传说中的神树,常被用作诗文中的意象。例如晋代庾阐在《扬都赋》中写道“色燿三珠之华”,宋代程俱的诗句“直拂三珠挂瑶草”也引用了这一意象。该词源自《山海经》中“三珠树生赤水上”的记载,象征祥瑞或高洁。
比喻杰出的三兄弟
用于赞誉同胞兄弟才华出众。例如北周庾信在《伤心赋》中以“三珠两凤”形容兄弟的卓越,宋代刘克庄的词作中“掌中原自有三珠”也暗指家族人才辈出。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学,强调兄弟间的共同成就。
“三珠符”的略语
元代文献中提到的符节名称,可能与官职、身份凭证相关,具体形制和使用场景需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考证。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扬都赋》《伤心赋》等文献,或查阅元代典章制度资料。
《三珠》是一种传统中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在诗文中使用三个珠玉一类的词语,通过使用这些词语来增加修辞效果并展示作者的才华。
《三珠》这个词由“三”、“珠”两个字组成。其中,“三”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一”(一画),而“珠”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玉”(一画),整个词语的总笔画为七画。
《三珠》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有怀》:“剖冻唯三珠,戴月正五弦。”在这首诗中,“三珠”象征着冬天的艰辛和寂寥,凸显了诗人对季节的深刻感受。
《三珠》的繁体字为「三珠」。
古时候,《三珠》中的字「三」和「珠」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代写法中的「三」字形更加简化,类似于「下」字,而「珠」的写法则更加象征性,呈现出一颗完美的宝珠。
1. 诗经中的《芣苢》篇中写道:“素衣蚕蛾,自经于陵之上。有女同车,颠而复反。” 这里的“素衣”、“蚕蛾”和“颠而复反”构成了一串三珠。
2. 李白的《客中初夏》中有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里的“五花马”、“千金裘”和“同销万古愁”也是形成了一串三珠。
三复珠、宝珠、明珠、珠宝、珠光宝气、珠联璧合。
三璧、三美玉、三瑞、三宝。
三刀、三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