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孔曾的意思、孔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孔曾的解释

孔子 与其弟子 曾参 的并称。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自序》:“推 武 周 达孝之源,究天地明察之理,故能心契 孔 曾 ,权衡醇驳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孔曾”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历史人物关系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对复合称谓的释义规则,“孔”指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指其弟子曾参(字子舆),两者合称时特指儒家学说传承体系中的核心代表人物。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孔曾”的构词法属于姓氏并称结构,常见于宋明理学文献。例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多次使用该称谓,强调曾子对孔子思想的承继关系。《礼记·大学》篇注疏记载:“曾子独得孔门真传,故孔曾之道,立天下之本”,印证了这种师承关系的学术地位。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孔曾”逐渐形成三重内涵:

  1. 学派传承象征:代表儒家道统中“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嫡传谱系
  2. 教学典范代称:特指《论语》记载的“吾日三省吾身”等师生对话场景
  3. 伦理思想载体:承载《大学》三纲八目的理论体系,体现“修齐治平”的实践哲学

据《中国哲学史通识讲义》(中华书局,2022)考订,该称谓在明清科举文献中出现频率显著提升,常与“周程张朱”(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理学大家并提,构成儒家道统的完整谱系。当代《儒藏》工程校注本中,仍保留着对“孔曾心法”的专门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孔曾”是汉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并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孔曾”由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和曾参(字子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姓氏组合而成,用于强调两位圣贤在儒学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曾参因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孝道思想,被后世尊为“宗圣”。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江藩的《汉学师承记》自序:“推武周达孝之源,究天地明察之理,故能心契孔曾,权衡醇驳也。”。此处的“孔曾”既指两位先贤的思想体系,也暗含对儒家正统学术的推崇。

三、学术背景

  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为“仁”与“礼”。
  2. 曾参:以孝道著称,相传《孝经》为其所著,提出“慎终追远”的伦理观。 二者并称体现了儒学中“师承”与“思想延续”的关系,常见于古代学术讨论或文献评述中。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献、儒学研究或历史评论,例如:“孔曾有道官天下,韩柳无文世子孙”(诗词古文网引用诗句)。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悲叹鼻蕋财务指标策帽儿彻骨尘阛赤包儿赤地舂舂井井大手丁外艰高邈诡谲国制姑苏台谷贼海螺手烘柹哗哄滑珠夹板船郊外芥蔕解分锦帆金漆饭桶疾威稽疑送难眷接浚堑靠把枯林连偶灵妃曼珠梅尉氓獠鸣嗥纳屦踵决纳禄内逆能掐会算尼居狃胜判明平头车披头散发勤虔虬卷佉卢日禺输财桃原通辖通一望前五石六鹢献梦先验论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