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中书省、门下省均设吏房。掌官吏任免、升降、赏罚及差官文书等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一》。
“吏房”是中国古代官署机构名称,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及行政层级中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吏房”是唐宋时期中央机构中书省、门下省下设的部门,主要负责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赏罚及文书管理。其名称由“吏”(官员)和“房”(机构)组合而成,体现了人事管理的核心职能。
中央层级的吏房
在唐宋时期,中书省、门下省的吏房掌管全国中高级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包括起草任免文书、记录官员政绩等,类似现代组织部门。
例如,《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吏房需“核官员资历,定升降去留”,可见其权力集中。
地方层级的吏房
明清时期,地方县衙设“六房”之一的吏房,职能更贴近基层:
吏房作为人事管理机构,对官员仕途影响深远,但也存在弊端。例如,清代县衙吏房人员因熟悉律例和行政流程,常架空知县权力,甚至贪腐弄权。尽管如此,它在维护古代行政体系运转中仍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职能上看,中央吏房类似组织部与人力资源部的结合体,而地方吏房则接近县级人事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文献依据,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志》等史料。
《吏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的是古代官府中办理文书、处理案件的地方。它由"吏"和"房"两个字符组成,"吏"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房"则表示建筑物或房屋。
《吏房》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戈”,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其中,“口”部表示了与口有关的意思,“戈”部则表示了与戈有关的意思。根据部首的位置和笔画的数目,可以对其进行索引和字典查找。
《吏房》一词源于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在繁体字中,吏房的写法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是以"吏房"两个字来表示。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所以其写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古时,"吏房"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大致上仍然能够识别出来。
1. 古时候,吏房是官府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处理案件、收集证据的地点。
2. 来官府报案,直接去吏房找官吏负责处理。
3. 这个案件经过吏房的审查后,才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诉讼。
1. 吏署:古代官府中办理文书、处理案件的机构。
2. 吏员:古代的官员、官吏。
吏署、官厅、办公室
民居、私宅、民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