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消肠酒的意思、消肠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消肠酒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烈性醇酒。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张华 为九醖酒,以三薇渍麴蘖……以之酿酒醇美,久含令人齿动,若大醉,不呌笑摇荡,令人肝肠消烂,俗人谓为消肠酒。或云醇酒可为长宵之乐。两説声同而事异也。閭里歌曰:‘寧得醇酒消肠,不与日月齐光。’言耽此美酒,以悦一时,何用保守灵而取长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消肠酒,汉语古语词汇,特指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烈性酒,因过量饮用易导致肠胃灼伤甚至致命而得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释义与词源

消肠酒字面意为“销毁肠道的酒”,源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时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时人谓‘张屋下陈尸,袁道上行殡’。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刘孝标注引《晋中兴书》:“(毕卓)常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后因毕卓等人纵酒无度,时人讥其饮“消肠酒”,暗喻酒性猛烈如刀割肠腑。

二、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该词折射魏晋名士的放诞风气。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见酒在文人集会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过度酗酒导致健康问题频发,《晋书·毕卓传》载毕卓因盗饮邻家酒醉卧瓮侧,其狂态成为“消肠酒”的典型注脚。此词不仅形容酒烈,更暗含对纵欲生活的警示,如葛洪《抱朴子·酒诫》批判:“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消肠烂胃,溃髓蒸筋。”

三、现代认知与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消肠酒”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化论述。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

  1. 本义:指代古代高浓度、易伤身的烈性酒。
  2. 引申义:象征无节制享乐导致的自我毁灭,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分析名士酗酒实为“避祸之手段”,侧面印证“消肠”的双重隐喻——既伤身,亦消磨心志。

参考资料:

  1. 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房玄龄《晋书·毕卓传》(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3. 葛洪《抱朴子·酒诫》(道教典籍丛刊)
  4. 王羲之《兰亭集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

网络扩展解释

“消肠酒”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根据的权威解释,“消肠酒”指古代的一种烈性醇酒,因酒精浓度极高而得名。该词最早见于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描述张华酿造的一种名为“九醖酒”的烈酒,饮用过量会导致“肝肠消烂”,故得此名。

二、典故溯源

《拾遗记·晋时事》记载:这种酒以特殊工艺(三薇渍麴蘖)酿制,特点是:

  1. 醇美但烈性:久含令牙齿发酸
  2. 饮用风险:大醉后若身体剧烈晃动,可能造成内脏损伤
  3. 民间评价:当时有歌谣“寧得醇酒消肠,不与日月齐光”,反映人们对短暂欢愉与健康长寿的矛盾选择。

三、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提及两种衍生理解:

  1. 比喻义:形容能快速解决问题的烈性手段(如所述)
  2. 同义词:唐代郑谷诗中“销肠酒”即为此酒别称,见于《咏怀》诗句“险事销肠酒,清欢敌手棋”。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成语典故中。需注意:

建议对古代酒文化感兴趣者,可参考《拾遗记》原文(见)及汉典词条(见)获取更详细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才把风巴渝不转眼诚亮陈桥兵变绸缪桑土椎埋狗窃雌霓之诵呆獃调维反侧子干遮官邑鬼头关窍欢啸魂轿见机而作兼品建子甲衣劲烈浄律谨凛老公祖劳勤励勉林下风轮齿明酌难胜拈断髭须鸟折配俪蓬门荜户平沙潜寂骑戈歧路轻重九府倾己轻欺奇冤极枉羣机然赞瑟调琴弄赊借神鸡童首丘树功水方疏理舒张诵言隋落田祭体敌通南彻北委命犀革